霧迷塔影,這座被盜賊覬覦的古寺能聽到潮聲
近日,
國家文物局通報了2017年度
全國文物行政執(zhí)法和安全監(jiān)管工作情況。
其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fā)生安全案件事故25起,
涉及到山西的有3起:
三起安全案件事故中,
原起寺古建筑構(gòu)件被盜案情較嚴重。
2017年1月9日,
正脊兩端2塊琉璃吻獸、
屋頂1塊琉璃吻獸被盜。
公安機關(guān)已立案,
正在偵辦中。
原起寺,
是怎樣的一座寺,
惹來盜賊覬覦?
▲原起寺大雄寶殿屋頂?shù)牧鹆?gòu)件
▲遠觀原起寺
與平順縣交界處,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剎靜靜佇立,
俯瞰著腳下滔滔不息的漳河水。
這就是原起寺。
135
古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
高17米,挺拔俊秀,
居高臨下,雄偉壯觀。
寺院周圍有磚砌花欄墻,
院內(nèi)佛殿三間,
琉璃九脊屋頂,
飛檐斗拱,雅致古樸,
具唐宋風(fēng)貌。
2001年6月25日,
該寺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進辛安村,
就見到遠處高地上茂密的樹林中,
矗立著清秀挺拔的磚塔,
朝著磚塔的方向上了幾個陡坡,
沿著一條崎嶇的石板路,
就來到了原起寺的山門前。
山門較小,進門就是臺階。
沿著磚砌花欄圍墻的通道緩步向上,
從寺院東南角的山門推門而入,
千年原起寺就如一幅古老畫卷徐徐展現(xiàn)在眼前。
院子不大,
甚至因地形所限,
矮矮的圍墻也隨地形曲曲折折。
但是寺院的布局卻非常巧妙:
山門在院子的一角,
比院內(nèi)地面低了一截。
這雖是一組宗教建筑,
卻活潑自如,毫無古板之感,
與一般寺院的中軸對稱格式大相徑庭:
整個寺院因勢就形,
高低參差,錯落有致,
搭配得非常協(xié)調(diào),
再加上叢叢松柏的輝映,
視覺上充滿了層次感。
整個寺院建筑坐北朝南,
以大雄寶殿為中心,
香亭、寶塔、佛殿、經(jīng)幢等樣樣都有。
正中一座大雄寶殿,
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
磚木結(jié)構(gòu),進深四椽,
平面呈方形,建于臺基之上。
柱有側(cè)腳,升起明顯,
梁架為三椽栿對后牽,
四鋪作華栱出一跳,耍頭砍成昂形。
梁枋用材規(guī)整,
屋坡舉折平緩,出檐深遠。
琉璃脊屋九蓋,
九脊上的琺華陶塑極具地方特色精美異常。
殿內(nèi)橫柱、荊梁尤為珍貴。
殿正面供如來,背面供觀音;
東配殿是關(guān)王殿,供武圣關(guān)羽。
▲大雄寶殿
▲香亭
▲香亭石柱上刻有楹聯(lián)
殿前石柱上刻有楹聯(lián):
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
后檐石柱上刻著:
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
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
小巧玲瓏,由四根石柱支撐,
廣深各一間,為明代遺構(gòu)。
單檐歇山頂,柱為石柱,
柱鐫刻之楹聯(lián)詩意深刻,結(jié)構(gòu)簡練,
筆法剛勁,古色古香。
亭下有八角青石經(jīng)幢,
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雕造,
經(jīng)幢前刻陀羅尼經(jīng)及建幢建寺的銘記。
幢座八面雕刻的侍女樂人,
個個風(fēng)姿動人,
她們那寂寞的舞姿定格了一千多年,
至今仍以一種飛揚的姿態(tài)展示著神采。
▲八角青石經(jīng)幢
▲經(jīng)幢底部雕刻的侍女樂人
原起寺,
始建于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
占地約1200平方米,
后經(jīng)歷代維修、擴建,
現(xiàn)為唐宋兩代混合結(jié)構(gòu)的寺院。
這個寺院規(guī)模并不算大,
但安排得參差有致,主次分明。
崖上起臺,臺上建寺,
寺內(nèi)舉塔,塔高參天,松柏隱掩,
既有雄偉氣魄,又有幽雅意境。
站立在寺院中,
靜聽塔角鈴鳴,更覺思緒渺渺。
登寺遠眺,野花競開,
郁郁蔥蔥,水光山色,
風(fēng)景迷人。
北接滾滾漳河,
原起寺猶如凸起河面上的巨大礁石,
任憑風(fēng)打浪推,千年巋然不動;
東望漳水東流去,
卷橋飛虹,波光粼粼,
塔寺倒影,寺水相融;
西連辛安點點村舍,
炊煙縷縷,形似鳳凰展翅欲飛,
而原起寺恰是這鳳頭之冠;
南看群山連綿,
嶺起溝伏猶若舞,靜聽似有樂聲來,
別有一番情趣。
▲殘缺的北魏時期百佛碑
▲造像碑,兩面都被后世重刻。
關(guān)于原起寺的來歷,
有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潞城的鳳凰山又名“天冢崗”。
傳說,在遙遠的古時候,
天宮一位仙女不慎觸犯了天規(guī),
玉帝一怒之下,
將仙女降下凡界。
那時候這里荒山遍野,人煙稀少。
仙女來到人間,
找不到棲身之地,
饑渴難忍,
走到此地忽見漳水清澈見底,
便欲吸飲解渴。
吸飲之際,天空忽然烏云密布,
狂風(fēng)大作,雷雨交加,
仙女當即化作一只鳳凰,
呈展翅之狀臥于此。
這只鳳凰有頭、有眼、有翅、有尾、有身軀,
十分逼真奇特,
后人便起名此地為鳳凰山,
并說此山水風(fēng)脈主貴,
日后必出皇后皇妃。
星移斗轉(zhuǎn),
幾經(jīng)改朝換代,歷至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西之前,
收了一個妃子武媚,寵愛有加。
兩名大臣稱,
將來大唐李氏江山必失武姓之手。
李世民一聽急了,
說要把天下姓武的一并殺盡,
還把武媚逐出宮去,入庵為尼。
太宗駕崩后不久,
太子李治登基就把武接入宮中,
由妃轉(zhuǎn)后,
到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后正式登基,
改國號周。
歷二十余載,
武歿后,李顯又復(fù)唐國號。
到李治曾孫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
生怕再把大唐江山陷入類似武姓之人手里,
分赴各地查訪名山貴地,
修寺鎮(zhèn)脈,以防后患。
在武氏生地山西,
李隆基委任的別駕到潞州府潞城縣地界,
發(fā)現(xiàn)了漳河畔的這座鳳凰山,
認為此山山勢奇特如鳳凰展翅,地脈主貴。
查訪者回奏,
李隆基毫不猶豫傳旨修寺,
天寶六年該寺竣工。
當然,
這僅僅是一種傳說,
但這座寺廟的確為唐代初建,
現(xiàn)存唐宋兩代混合的建筑風(fēng)格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青龍寶塔
寺內(nèi)青龍寶塔的建塔由來,
也有頗為奇特的傳說:
宋朝元祐改元之前,
一位皇家著名陰陽地理學(xué)家出游各地名勝,
從河南游到山西潞澤地方,
聽說鳳凰山有寺系唐修建,
便慕名專程到此。
在觀賞中偶然發(fā)現(xiàn)佛殿西側(cè)有一深穴,
穴通漳底,深不可測,
并有陰氣冒出,彌漫寺院,
遠看有霞光萬道,令人目眩。
認為此穴為鳳凰咽喉,
氣脈通順,脈通風(fēng)飛。
唐雖建寺,并無鎮(zhèn)住主脈,
此脈不鎮(zhèn),必有后患。
回京后便向天子進諫申明利害,
天子趙煦下旨劃撥皇銀決定建塔。
于是在元祐二年(1807年)
建成了這座不可多見的宋代密檐式磚塔,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寶塔拔地而起,
高聳入云,實為一大奇觀。
這座青龍寶塔俏麗挺拔,
平面呈八角形,
塔基用沙石砌筑,
塔底東西兩側(cè)有磚雕直欞窗。
塔身七級,高17米。
第一層面南有一佛龕,
龕上方刻有“青龍寶塔”四字。
每層的磚檐都參差突出,變幻多端,
雖非精雕細琢,
但既富力度,又具美感。
塔一層至三層為空心,
南向辟門,門洞頂部封閉,不可攀登。
三層以上為實心,
逐層均有收分。
層層為磚雕五鋪作雙抄斗拱,
挑角部位用四十五度斜拱和異形拱,
上承托磚雕飛檐,支撐塔檐,
出檐用板瓦,
飛檐凌空,形狀各異,
層層飛檐斗拱,節(jié)節(jié)精雕細刻。
塔頂八角安裝八個鐵人,
個個威風(fēng)凜凜。
每個鐵人背負鐵索連結(jié)塔尖,
面部朝外,作用力狀,
它們實際是對塔尖起抗風(fēng)抗震的加固作用,
這種新奇的設(shè)計令人叫絕。
塔剎為仰蓮寶瓶,古樸秀麗。
寶塔每個塔角都突出一個龍頭,
龍頸下懸一風(fēng)鐸,
各掛一個鐵鈴,
一陣風(fēng)吹來,
整個寺院傳出一陣清脆的風(fēng)鈴聲,
好像在講述著原起寺千年的歷史。
青龍塔是原起寺的鎮(zhèn)殿之作。
它的斗拱形制古樸,
用材較大,
是研究宋代建筑中斗拱形制的重要實物。
這座寶塔歷經(jīng)近千年風(fēng)雨,
依舊傲然挺立,
沒有任何傾斜裂縫,
▲潞城原起寺 牛力繪制
▼
▼
-END-
來源:文博山西(ID:sxwbwbsx)
Hash:24852ff74bfdfa74d6ac1362e08fe61ba83927ba
聲明:此文由 文博圈___new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