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臨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

今日《江西日報》B1版《文化贛鄱》近一個整版刊發(fā)《臨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重磅推介被譽為“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的文昌里。

《江西日報》版面截圖

來看全文↓↓↓

臨川千古事 悠然文昌里

5月7日,第五屆全省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大會在撫州開幕。

當天,一曲盱河高腔《牡丹亭·游園驚夢》唱段在修復完成后的玉隆萬壽宮古戲臺上響起,贏得了來自省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的陣陣贊嘆。這座數百年來曾經演繹過無數地方戲曲的場所,在沉寂了近百年之后,重新響起裊裊清音。

這是撫州市利用明清建筑群共同打造中國戲曲博物館的第一步,也是當地文化復興工程的一道剪影,是借助全省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大會契機的一幕驚艷亮相,更是文昌里歷史街區(qū)攜深厚文化底蘊向世界發(fā)出的美麗宣言。

拂去歲月的塵封,我們發(fā)現,被譽為“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的文昌里,已然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撫州文昌里重煥光彩

玉隆萬壽宮門樓

緊鄰正覺寺的老街

一條內陸河流孕育了兼容并蓄的古城撫州,一座有故事的橋梁連接了文昌里的前世今生,多個印記鮮明的歷史建筑在這里集聚,形成了臨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理空間載體

撫河,鄱陽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積1.5萬余平方公里,進入贛撫平原后成為撫州的母親河。唐代中期,官府動員民眾攔河修筑了一段蓄水堤壩,因值文昌星,命名為“文昌堰”,附近區(qū)域則被喚作“文昌里”。誰也不曾想到的是,一個普通的水利工程,不經意間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千古不滅的文化符號。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則契合了“文事昌盛”未來的民謠在當地流傳:金臺石分宰相出,文昌堰合狀元生。

其實,文昌堰建成后很長一段時間,這里和文事并沒有多大關聯,耕作的農民、連片的農田構成了文昌里的日常。直到兩百年后,一座橋跨越撫河,連接起了被河水分割的兩岸,臨川文化的昌盛畫卷才逐漸舒展開來。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撫河撫州段首次架設起了一座浮橋。隨后幾經損毀,不斷變化橋體性質,最終成了保留至今的石橋模樣。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石橋被命名為“文昌橋”。

與農事為本的文昌堰不同的是,文昌橋明顯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800多年來,這里留下了眾多的歷代文人題詠詩文和獨具臨川文化特色的美好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文昌橋頭曬文章”。故事講的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羅、章、艾四位臨川才子與新任知府在文昌橋頭的詩文交流,最終留下了“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頭曬文章”(在撫州方言里,文章橋和文昌橋諧音),“前黃昏后黃昏,黃昏渡前渡黃昏”的絕配對句,并成就一段文人名士善意提醒、地方官員為民造福的佳話。今天,我們在文昌橋頭,還能看到一個主題雕塑:四位各具才情的文人面對著太守和隨從,或坐或臥袒腹淡定,自信滿滿地曬著他們滿腹文章的肚皮。

相比廣為人知的傳說和詩文,很少人知道文昌橋還以另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在中國橋梁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文昌橋重建后,當地編了一本專志《撫郡文昌橋志》,并在數十年內兩次續(xù)修。有資料顯示,《文昌橋志》開創(chuàng)了我國編寫橋梁建筑專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為建橋藍本。橋志中所記錄的修建文昌橋時工匠們創(chuàng)造的“干修法”施工,堪稱我國古代建橋史上寶貴的民間智慧結晶。

幾乎就在文昌堰開建的同一時期,數公里外一座規(guī)模并不大的廟宇開基立寺,取名正覺。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正覺寺與文昌橋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歷代文人留墨眾多,數次損毀和重建。而其間發(fā)生的一起真實事件,給這座古寺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一員部將不忍生靈涂炭,在此剃度出家,法號“法果”。法果禪師慈悲為懷勤懇弘法,祈福天下和平,開啟了正覺寺的香火興盛之路。后人贈聯:“將門才出入空門,一領袈裝,無意戀營中綠柳;殺界喜休開佛界,三生香火,有緣結座上青蓮?!比缃竦那旯艅x正覺寺,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傾力建設,香客云集、游人如織,已然是聞名遐邇的江南佛教大叢林。

與正覺寺隔路相望約百米開外,有一處大有來頭的道教建筑——玉隆萬壽宮。這個名號出自于政和六年(1116年)。時年,宋徽宗一道詔書將遍布全國的“玉隆宮”統(tǒng)一賜名為“玉隆萬壽宮”。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撫州玉隆萬壽宮開啟了光輝歲月,經過當地商人和民眾的多次修建,不僅成了遠近馳名的道教圣地,還以具有濃郁臨川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成為最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撫州市中心城區(qū)內唯一一座“國?!蔽奈?。

這一點,與文昌橋著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正覺寺不遠處的側畔,還有一個可圈可點的歷史建筑——圣若瑟大教堂。這座始建于1908年的大教堂屬于典型的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如今已成為全國大型教堂和全省重點開放教堂,業(yè)內人士將其認定為全國第三大天主教堂。1995年,被收入由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編印的《中國宗教文化大觀》畫冊。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主任研究員楊濤在文昌里實地考察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文昌里現仍保留的正覺寺、玉隆萬壽宮、天主教堂等多元宗教遺存,顯示了文昌里作為臨川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和多元文化發(fā)展的活態(tài)展示館的歷史價值。中西宗教節(jié)慶與傳統(tǒng)集市廟會在文昌里街區(qū)形成了獨特的共存狀態(tài),多元的非物質文化也成為文昌里的重要標志。

在方圓不到兩公里的區(qū)域內,佛、道、文、商、民等元素完整,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在這里和諧共處,中西方文明在這里無縫合璧。這些都賦予了文昌里厚重的文化底蘊

黃花漠漠弄秋暉,無數蜜蜂花上飛。不忍獨醒辜爾去,殷勤為折一枝歸?!边@首漾滿喜悅之情的詩句出自宋代一位少年之手,寫的是他眼里的文昌里。那時,撫河之上還沒有文昌橋,住在對岸的少年便經常乘一葉扁舟往來兩地。

很多年后,這位“不忍獨醒”的少年考取功名一路為官到了京城,兩度任相,大力推行新政,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的變法運動。在他的影響和提攜下,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構成了臨川文化的才子核心群體。既喚醒了更多的有識之士,也遙遙回應了那則出自文昌堰的預言。

這位少年名叫王安石。

熙寧十年(1077年)六月,辭官歸鄉(xiāng)的王安石又一次來到文昌里,留宿正覺寺的當晚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仙事茫茫不可知,籜在空此見孫枝。壺中若有閑天地,何苦歸來問葛陂。”這是王宰相最后一次回鄉(xiāng)。9年后,他病逝于千里之外的南京江寧。從少年充滿抱負到老年落寂茫然,文昌里見證了一代名相的心境變換,也見證了歷史的潮起潮落。

時光飛逝,朝代更替。到了四百多年后的明代,又一位名滿天下的文學巨匠出現在文昌里的視線中。這位大師從出生到成長,辭官返鄉(xiāng)創(chuàng)作出驚世作品、再到無憾去世葬于故土。從葉落歸根的意義上來說,他似乎比王安石更加幸運?;蛟S,這也是文昌里的幸運。

有意思的是,從文昌里之子湯顯祖和鄉(xiāng)鄰王安石在南京一段隔世交集的歷史線索中,可以窺見文昌里商業(yè)繁盛的往事。罷相降級的王安石在此郁郁而終,時任詹事府主簿的湯顯祖則在這里趕上了大災之年,為無米之炊的生存窘迫,不得不向老家求援。堂堂明朝帝都南京城的官員,竟然需要來自臨川的糧食救濟?

如果從南京沿水路逆行,一路追尋給湯主簿運糧船只的航行軌跡,目的地便會鎖定文昌里。沿著碼頭上岸,數百年前,這里一派繁榮。

撫州退休干部危仁川潛心研究文昌里歷史多年,他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一張文昌里的商業(yè)全景圖。自明代初年開始,隨著撫州商幫的崛起,文昌里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先后形成太平館、芝蘭館、肖公廟、千戶廠等眾多碼頭,為航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力地推動了文昌里成為撫州的商業(yè)交易、倉儲、轉運中心,由此促進了文昌里工商業(yè)的興盛,以及文昌里街區(qū)的成型。在數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聚集了糧、油、棉、牲畜、竹林、雜貨等30余個商業(yè)種類,手工業(yè)的鐵器、木器、篾器、竹器制作及針織業(yè)等非常繁盛,金融業(yè)、醫(yī)藥業(yè)、飲食業(yè)、陶瓷業(yè)、造船業(yè)、運輸業(yè)等產業(yè)化完整,其中僅私人錢莊就有10余家。

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撫州自古為稻谷主產區(qū),號稱“贛撫糧倉”,每年都有大量糧食出省外銷。商賈云集的文昌里顯得尤為突出,許多街巷都有長盛不衰的糧行米店。

于是,對于湯主簿不遠千里求臨川米的歷史迷惑,危仁川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文昌里是臨川才子們的精神家園,更為他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保證。

王安石、湯顯祖屬于文昌里眾多文化符號中的代表人物。千百年來,這里的歷史地位完全與其文事昌盛的地名相符。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在任撫州刺史期間,將故鄉(xiāng)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移植至文昌里前進村,修建“王祥臥冰池”。后世百姓在其旁建孝義寺,延續(xù)至今;東晉年間臨川內史謝靈運,為緩解文昌里水患,主持修建中洲圩堤。百姓感其恩德,修建康公廟,尊謝靈運為康公菩薩,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舉行廟會作為紀念;北宋詞人宰相晏殊多次在此游覽,其留下的《正覺寺》詩文流傳至今……

故人自茲去,故地依舊在。透過這些前塵往事,分明清晰的是一個多元宗教、多元文化融合發(fā)展、和諧共生的活態(tài)展示館。文昌里見證的,正是昔日臨川的文化視野和包容襟懷。

隨著凝結了專家學者智慧與遠見的規(guī)劃方案漸次實施呈現,隱然顯現出文昌里的涅槃路徑。這是對千年悠久而燦爛文明的堅定傳承,更是一個關乎臨川文化復興和發(fā)展的現實夢境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這段鏗鏘有力的話語出自習近平總書記之口,這是總書記對人類歷史文化保護的期待。

撫州市廣大群眾以實際行動,在文昌里的改造、修復、建設過程中,認真回應了這份期待:邀請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編制《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聘請深圳華僑城的策劃單位編制商業(yè)業(yè)態(tài)策劃,確定“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qū)、國家5A級景區(qū)”的總體定位和湯顯祖戲曲文化的發(fā)展主線……

撫州市文昌里管委會副主任熊小亮向記者介紹,面對文昌里這個特定的歷史文化街區(qū),規(guī)劃者和建設者們結合了主要的歷史發(fā)展背景,從文化地理、產業(yè)經濟、科學技術、社會與文化等維度,對街區(qū)的文化、宗教、商業(yè)、社會等歷史文化分層進行了識別,提煉出獨具特色的文昌里歷史文化價值。對于歷史建筑的具體修繕,沒有僅僅停留在“修舊如舊”的表象,而是從加強建筑個體歷史文化價值研究為核心,增強建筑的歷史文化辨識度,探索體現遺產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細節(jié)多樣性、人文色彩豐富性的老街修繕方式。

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兵欣喜地表示,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在探討正確的街區(qū)保護方法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五月立夏。入夜時分,行走在文昌里的古街,贛東傳統(tǒng)風格的店鋪和中西合璧的民國風格建筑交錯,千姿百態(tài)的彩燈與錯落有致的古建筑交相輝映,古詩詞、“臨川四夢”戲劇造型等光影映射在墻面,處處都能感受傳統(tǒng)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再加上古街兩邊各式地方傳統(tǒng)特色美食、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文化展示等業(yè)態(tài)的依存,置身其間,明清古韻重現,恍若靜止了時間、穿越了歷史。

遙想四百多年前,湯顯祖以戲曲作品為載體構筑了追求自由和真愛的“臨川四夢”。今日的文昌里,作為臨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符號,充分體現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留存責任和喚醒智慧,并以鳳凰涅槃般的重生實踐,使傳統(tǒng)文化在薪火相傳中更加自信、自覺。

這份自信和自覺來自于湯翁傾其一生打造的美麗夢境,來自于文昌里本身歷經千年的變遷和歷史時空,來自于當代城市建設者們對臨川文化的保護之夢、復興之夢和發(fā)展之夢。

這個夢境,正在逐漸變?yōu)楝F實。

(溫凡)

責任編輯:林顏

來源:江西日報

Hash:2447567a832203b8b97ae35d6ac05068b7920590

聲明:此文由 撫州湯顯祖國際研究中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