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燈的歷史起源

明中葉即公元1454年前后,云南楊林人蘭止庵曾寫過《性天風月通玄記》傳奇;清初(1657年)云南人何蔚文寫過五個傳奇劇本。這是目前已知的云南最早的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清康熙年間(1701年)云南開始出現(xiàn)專業(yè)戲班,曾有四個戲班在昆明建立樂王廟。
清乾隆年間(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陽腔等傳入云南。另據元謀花燈藝人張萬育稱,元謀花燈相傳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燈的曲調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等,都是流行與明萬歷以后直到清初的民間小曲。據此推算,作為一個劇種的花燈,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雛形。云南花燈在其發(fā)展歷史上曾經歷了四個階段。



“燈夾戲”時期。1938年,云南農民救亡燈劇團被迫解散,花燈藝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帶教燈、唱燈。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慶云茶室連唱三天花燈,受到歡迎,該茶室隨后改為花燈園子,成為云南第一個花燈劇場,從此形成固定的職業(yè)班社。
為適應職業(yè)演出的需要,花燈藝人開始大量移植滇劇劇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朱砂痣》、《貍貓換太子》、《紅燈記》、《紗燈記》等,同時進一步學習吸收滇劇的表演程式、服裝道具、舞臺裝置等。這種以花燈曲調唱滇劇劇目的方式,時稱“燈夾戲”。
云南花燈音樂?
一、省內外大量民歌小調?
一部分仍是省外流傳的民間小調。較早期傳入的如流傳南方部分省區(qū)的(陽雀調)、(貨郎調)、(十二屬)等,在花燈中作為小唱、歌舞曲調或戲劇插曲使用。約于清末民初,又有一批小調如流傳全國各地的(虞美情)、(煙花告狀)、(掐菜苔)、(孟姜女調)等傳入,在部分地區(qū)被吸收為花燈小唱曲調或戲劇插曲。?
另一部分是產生于云南各地的民間小調。如滇西一帶廣為流傳的(朝山調)、(小小葫蘆開白花),滇中一帶的(出門調)等,被吸收為花燈戲唱腔。滇西的代(趕馬調)除曲調外,其故事內容還為花燈戲《開財門》所吸收。再一部分是云南各族的山歌及舞蹈歌。姚安、楚雄一帶的漢族山歌(壩子腔)、(倒板腔),彝族山歌(小變腔)等,滇西各地的彝族歌舞曲調(打跳調)、(跳羅)、(傈課燈)等,也被吸收為花燈戲唱腔或歌舞曲調演唱。

Hash:92b8f51dca19b69328db6f37b82730fccb1e074d

聲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