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刀剁面

兩千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締造了當(dāng)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秦。甲骨文中,秦,意為密植叢生禾穗向天。崇尚五谷與土地的秦人自有雄心壯志,那氣吞山河一統(tǒng)天下的氣魄讓他們沿著渭河一路南下向東,定都咸陽。渭水之濱,沃野千里,不僅為秦一統(tǒng)天下提供了豐實的糧草,也喂飽了秦人的胃。秦人愛食面,旗花面、馬虎面、軟面、擺湯面、牛肉面、羊肉面、臊子面,五花八門。筆者這里介紹的是頗有傳奇色彩的秦刀剁面。

相傳當(dāng)年秦始皇急于一統(tǒng)天下,戰(zhàn)事連連。秦軍在一次行軍做飯中,因為沒帶刀無法切面,一名伙夫靈機一動,用戰(zhàn)刀剁面。后來,為了方便操作,他就在刀柄兩頭安上木制的把手。戰(zhàn)事結(jié)束后,這種秦刀剁面的方法,也隨他解甲歸田,流落鄉(xiāng)間。狼煙消散,世事變遷,兩千多年的時光早已讓大秦帝國灰飛煙滅,但秦刀剁面的技藝卻被代代相授地傳承下來。

在西安與咸陽交界處的秦漢新城,至今仍保留著大秦帝國留下的民風(fēng)民俗。

和黃土高原上的許多村莊一樣,世代背靠土塬而居的劉家溝最顯眼的也是窯洞。那一孔孔鑲嵌在黃土壁上的窯洞,如這里的老百姓一樣實在。徐大嫂便是典型的秦人,豪爽干練,憨厚樸實。

在秦風(fēng)秦韻飄蕩的秦漢新城,我被朋友帶到一農(nóng)家吃秦刀剁面。好奇心驅(qū)使我直接跑進廚房,看徐大嫂如何制作這道美食。

雪白的面早已被揉成光滑而富有彈性的面團。只見徐大嫂身體靠在案板前,右腿前傾左腿后蹬。手拿一尺多長的搟杖,順著面團一側(cè)搟出一個一尺多寬的長舌形,搟到薄厚適當(dāng)后,撒上苞谷面粉,開始剁面。一手拿刀叫切,雙手拿刀叫剁。兩尺有余的刀,厚約三寸,如鍘刀般寒光閃閃,讓人望而生畏??此拼植诘闹谱鞣椒ǎ瑓s粗中有細(xì),細(xì)中見獨特。徐大嫂雙手握住刀的兩個把柄,開始剁面。那剁刀起起落落,如縫紉機針般在走,始終不離面,似排列整齊的軍隊在大踏步前行,步伐整齊,鏗鏘有力。那一刀一刀下去,密集均勻,看似紋絲不動,實際上卻刀隨手移,在不易察覺之中讓一條條粗細(xì)均勻的面條往外滾動著,沒有一絲粘連。那熟稔的程度看上去,好像不是剁面,而是機器在操作。不一會兒,那面便被剁到了“舌根”,徐大嫂又繼續(xù)搟剩下的面團。

我有些好奇,剁面的人看不見刀后邊的面,如何保證那一尺多長的面條粗細(xì)均勻。對于我的疑問,徐大嫂笑道:“剁面講究的是運刀干脆、粗細(xì)一致。這學(xué)起來容易,要精熟卻不易,需要胳膊、腰、腿協(xié)調(diào)用力。每一刀下去,兩邊的力道都要均勻,干脆利落,拿捏得當(dāng)。要想剁出一手好面,起碼得十年以上的刀功。”聽著徐大嫂的講解,我感嘆道:“真沒想到,這看似簡單的剁面,竟然有這么多的學(xué)問。”

開水滾沸,面條下鍋,如浪里白條一般。撈到碗里,十分惹眼。一碗正宗的秦刀剁面,要賣相好、口味佳,臊子是必不可少的搭配。既有洋芋、胡蘿卜、肉丁、韭菜搭配的葷臊子,又有番茄雞蛋搭配的素臊子。葷素兩種,各有特色,澆在面上,白中見綠,綠中見紅,讓人未吃口水先流。

昔日的靈機一動成就了今日的秦刀剁面??上У氖?,因制作費工費力,如今會剁面的人少之又少。

秦刀剁面筋道彈牙的口感和秦人豪邁的英雄氣魄,不僅滲透到老百姓永恒的記憶中,而且融入到他們的血脈筋骨之中,代代相傳。

信息來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