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石柱,就一定要喝石柱的咂酒。所謂咂酒,其實就是米酒的一種,古人常說的“甘醴”就是它了。漢代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有歌詠:“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筆成賦?!?
咂酒釀造程序簡單而又獨特:將已發(fā)酵的高粱或大麥,儲藏在一個陶制壇子里,用泥土將壇口密封。8天左右,壇子里的高粱或大麥糟就開始浸出潔瑩透明的液體來,這就是咂酒。
飲用咂酒時,往壇子中注冷開水,從壇口插人小竹管,隨飲隨取,非常方便。每遇重大節(jié)日或喜慶日子,土家人都要備上咂酒,或自飲,或熱情款待遠(yuǎn)方的客人。飲酒時幾人圍住咂酒壇,用小竹管插人酒壇,邊暢飲邊擺龍門陣,邊飲邊加水,談笑風(fēng)生,其情閑適,其樂融融。一罐咂酒在喝的過程中還可以用開水沖泡三次,其甘洌香甜并不會因為加水而減弱,咂酒酒液甘甜香醇,多喝也不會擔(dān)心醉,因為它的酒精含量是極低的。
土家人飲咂酒的風(fēng)俗,來源于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隋朝末年,諸霸爭雄,天下大亂,土家族青年阿雄被強(qiáng)征人伍。一年大年初一,他隨-戰(zhàn)路過家鄉(xiāng),忍不住對妻子阿梅的思念,就回家看望妻子。夫妻正相敘離愁別苦,起兵的號角響起了,連飯都未來得及吃一口的阿雄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繼續(xù)踏上征途。阿雄走后,阿梅留著煮好的米飯,天天盼著丈夫回來吃上一口,直到米飯發(fā)酵成帶有酒味的米糟,仍不見丈夫回家。后聞?wù)煞驊?zhàn)死沙場,她也殉情而死。阿梅的故事感動了整個山寨,土家人逢年就備米酒祭奠阿雄和阿梅,歌頌他們的忠貞愛情。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卻將咂酒作為遣懷之物。唐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司馬移任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時石枉縣稱南賓縣,隸屬忠州。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期間,因抱負(fù)未展,感傷身世,常以咂酒和詩歌解悶遣懷,由此留下了千古傳頌的飲咂酒詩篇:
白云落梅浮澗水,
黃梢新柳出城墻。
閑拈蕉葉題詩詠,
悶取藤枝飲酒嘗。
可見,咂酒早在唐朝時已廣為流傳,并為時人所喜愛。
土家的咂酒是用五谷雜糧發(fā)酵而成,在縣城良玉步行街入口,有這樣一座塑像:一位太平天國將領(lǐng),斜身橫躺,雙手捧著一個陶制壇子,正在用一根吸管從壇子里飲用著什么,神情悠閑而又豪邁。那位太平天國將領(lǐng)就是翼王石達(dá)開;壇子里裝的,就是聞名遐邇的土家特釀一一咂酒。
清朝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dá)開西征路過石柱,擊敗石柱廳守沈瑛剛和土通到馬駕,進(jìn)駐石柱廳城(今石柱縣城),懲處地主豪紳,為百姓撐腰。土家百姓感激翼王相救之情,捧上自制的咂酒。翼王飲后,豪情大發(fā),即席賦詩一首:
萬顆明珠共一甌,
王侯到此也低頭。
五龍捧著擎天柱,
吸盡長江水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