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攪團

柞水攪團是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的特色小吃。柞水攪團所用面粉必須是粗糧,將包谷面均勻地攪拌于滾開的鍋中,邊撒面粉邊攪拌,直到把面攪作一團,將做熟的攪團用勺子盛在碗里,澆以熱湯酸菜,即可食用。

攪團,名不見經(jīng)傳,真正的民間食品。以陜西而言,關中和陜南的貧苦農(nóng)民,幾乎家家都吃,吃了不知幾百幾千年。先前沒聽說有誰稱贊過它,現(xiàn)在提起時,還會有人覺得寒磣,感到凄涼。公社化期間,在柞水縣,常聽人把攪團叫做“哄上坡”,意思是說,盡管填飽了肚皮,下地干活時,剛爬上坡,就餓得腸腸肚肚咕咕叫,不頂用的東西。

然而攪團似也不可小看。既然老百姓吃了許多年,便屬有功之物。既吃之,即便在窮苦時,不得已,卻也不會沒有一定的發(fā)展與提高。尤其是不會沒有帶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風民俗滲透其間。而且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與條件的改善,攪團也如其他許多特色食品一樣,可能變得身價百倍。攪團的制作方法,可以說很簡單。但也不易做得很地道。做攪團有許多講究,所用面粉必須是粗糧,大多為玉米面、萬不能用小麥面,否則,就會做成漿糊,將包谷面均勻地攪拌于滾開的鍋中,邊撒面粉邊攪拌,直到把面攪作一團,不沾鍋底為適中,同時要謹防面團藏在其中,要攪得十分地均勻,無一點疙瘩方好。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這是形容,其實何止七十二攪?總要成百成千方好。攪團攪團,要害就在這一攪之上。均勻之后再倒入適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用溫火慢慢悶 燒,讓面全部熟透,再行攪拌,令其柔韌,至此,攪團就算做成了成品大約可以形容為較稠的糨糊。

攪團時也有若干不同的吃法。最普通的吃法是:將做熟的攪團用勺子盛在碗里,澆以熱湯酸菜,即可食用。若要變換花樣,還可用一種特制的漏勺,將熱的攪團盛入,漏進涼開水盆中,成蝌蚪狀,這叫做魚魚,或者粉魚,或者1骨斗,可澆熱湯吃,可涼調(diào)吃,也可炒了吃。還有一法,將攪團趁熱倒入盆碗之中,待涼透后,慢慢地倒出來,切成條塊,燴了酸菜漿水吃、炒了吃、涼調(diào)了吃,皆可。在貧窮的過去,人們只要稍有可能,總也常常變換方式來吃攪團。而如今攪團作為商洛的特色餐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特別是燴攪團塊時,用了酸香撲鼻的漿水菜,而又加以上好的油潑辣子,再調(diào)點香菜末和蔥花,滴幾滴香油,這是很好吃的,至少應該歸類于粗糧細作。還有一點,商洛人吃攪團,大多要調(diào)辣子,調(diào)得碗里紅如血,吃罷嘴角一片紅,耍的就是這個辣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