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地區(qū),鞍子就有騎鞍和馱鞍兩種。馱鞍用于運輸,騎鞍用于騎馬代步,兩種均用木質做成,現(xiàn)在講彝鞍其實就是騎鞍,俗稱鞍子。
彝族喜弓馬,善騎射,因此對彝鞍重視、講究。
彝鞍用質地堅韌的木板做原料,以陰沉木做的為最好。前后共四塊,前面一塊立體月牙形,名絆關,后面一塊半圓成弓形名后橋,左右兩塊似梯形,大小一樣,有弧形凹度,四塊木板接頭處鉆有圓孔。
加工時有三個步驟:首先由木工按鞍子的模型和規(guī)格將原料加工成鞍板;然后請漆工用本地生漆在做好的鞍板表面漆萬字格圖案或古老錢、木瓜心、菊瓣等花紋,鞍上的漆工工藝以木上花、漆上花、影花為最,其中尤以影花較突出,花紋明暗相兼,看得見,摸不著,光滑細致,多年不會褪色;后用皮線穿孔扣牢固定,再配上襻、、肚帶、綈子、鐙即成一副完整的鞍子。鐙的質量以青銅鐙為最好。
彝鞍古樸精致。適用大方,特點:一是漆工別于其它,二是乘坐輕松舒適,為彝家騎馬代步、婚喪嫁娶、征戰(zhàn)沙場所必用。故它不僅是彝族古老的一種工藝,而且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
古時彝族中若哪家得到一副好彝鞍就世代相傳,別人十分羨慕,雖不是價值連城,也堪稱傳家至寶,一般情況是不會輕易換給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