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芋

荔浦芋人稱“芋中之王”,原屬檳榔芋種,因盛產(chǎn)于荔浦而聞名,故稱荔浦芋,是廣西久負盛名的特產(chǎn)。荔浦縣是荔浦芋栽培的起源地,種植的歷史悠久。據(jù)文字記載始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民國3年《荔浦志》載:“舊志云:有大至十余斤者,今實無,但以城外關(guān)帝廟前所出者為佳。剖之,現(xiàn)檳榔紋,謂之檳榔芋?!薄凹y棕色致密,粉松而不粘,氣香、他處有移種者、僅形似耳,無紋,謂之榔芋”。 在荔浦民間,有許多關(guān)于荔浦芋的美麗傳說:在明代嘉靖年間,當時荔浦久旱無雨,農(nóng)田龜裂,顆粒無收,農(nóng)民無糧充饑,還要給官府上稅,因此怨聲栽道。怨聲傳到一位芋仙耳中,這芋仙居住在福建閩江中游的盤谷山里,鶴發(fā)童顏,仙風道骨,他聞訊后騰云駕霧來到荔浦,在縣城官帝廟腳下(縣荔城三小附近)的肥沃土中播下芋種,這一年芋頭豐收,饑民以芋為糧,渡過荒年。此后,荔浦芋就慢慢的變成了荔浦人的特產(chǎn)。

荔浦芋屬天南星科,又叫魁芋、檳榔芋,原為野生芋,是經(jīng)過野生芋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在荔浦縣進行人工栽培已有400年的歷史,據(jù)記載當年系福建人將芋頭帶入荔浦縣,首先栽于縣城城西關(guān)帝廟一帶,并向周邊輻射種植,在荔浦縣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下,受環(huán)境小氣候的影響,逐漸形成集色、香、味于一體的地方名特優(yōu)產(chǎn)品,品質(zhì)遠勝于其它地方所產(chǎn)芋頭,很早在周邊縣對荔浦所產(chǎn)檳榔芋就有了“荔浦芋”一詞的稱謂,清朝康熙年間就被列為廣西首選貢品,于每年歲末向朝廷進貢,深受皇親國戚們的喜愛。

據(jù)1914年(民國3年)《荔浦志》記載:“舊志云:有大至十余斤者,今實無。但以城外關(guān)帝廟前所出者為佳。剖之,現(xiàn)檳榔紋,謂之檳榔芋”?!凹y棕色致密,粉松而不粘,氣香。他處有移種者,僅形似耳,無紋,謂之榔芋”。

芋頭里最好吃的數(shù)荔浦芋,它肉質(zhì)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同時個頭大,芋肉白色、質(zhì)松軟者品質(zhì)上等。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類似檳榔花紋,栽培學稱之為檳榔芋。各地均有栽種。母芋橢圓形,子芋5個~8個。以產(chǎn)母芋為主,一般單個重1000~1500克,大的可達2500克。而且營養(yǎng)豐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種維生素、較高的鈣和無機鹽等多種成份,具有補氣養(yǎng)腎、健脾胃、強身健體之功效,既是制作飲食點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補身體的營養(yǎng)佳品。

把它切成薄片,油炸后夾在豬肉里做成“紅燒扣肉”,風味特殊,肉不膩口,是宴會上的一道美肴。將它煮熟剝皮,放在熱鍋中,加上豬油、白糖、少量奶粉,壓成奶芋,味道甘香軟甜;摻和魚、肉、雞、冬筍、香菇等,有油輕炸,香酥爽口。荔浦芋的香糯、松粉、口感略甜, 可與肉類煮或燜, 也可切片入火鍋燙食, 以及做芋末丸子、香芋紅燒肉、爆炒芋片、芋頭排骨等,其中又以制成荔浦芋扣肉,芋、肉同時入口的吃法最具特色。

荔浦芋淀粉含量高,且有獨特的芋香味,利用荔浦芋的香、酥、粉、粘、甜、可口,可加工成30余種菜譜和加工數(shù)十種食品,用荔浦芋與五花肉做成的“荔浦芋扣肉”酥香可口,素有“一家蒸扣,四鄰皆香”之贊譽,是荔浦人宴席上招待賓客的必不可少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用荔浦芋制作加工的系列食品越來越多,主要產(chǎn)品品種有:荔浦芋扣肉罐頭、荔浦芋糖、餅、酥、糕、點、片、粉等40多個品種,不僅在全國各地銷售,而且還銷到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以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年年都是產(chǎn)銷興旺,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地域范圍

荔浦芋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東昌鎮(zhèn)、新坪鎮(zhèn)、杜莫鎮(zhèn)、荔城鎮(zhèn)、青山鎮(zhèn)、修仁鎮(zhèn)、大塘鎮(zhèn)、花篢鎮(zhèn)、雙江鎮(zhèn)、馬嶺鎮(zhèn)、龍懷鄉(xiāng)、茶城鄉(xiāng)、蒲蘆鄉(xiāng),轄10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41個村。東到思貢村、西到下龍村、北到龍坪村、南到榕洞村。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0°06′至110°41′,北緯24°18′至24°46′,荔浦芋種植面積3330公頃,年產(chǎn)量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