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陂臘味

東陂的臘味,聞名粵港地區(qū)和東南亞諸國,當地人常引以自豪。東陂人心靈手巧,東陂的臘味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制作奇特,以下小錄幾款。

臘蛋:蛋也能臘嗎?是的,臘蛋是有名的東陂臘味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東陂鎮(zhèn)“遂昌號”的臘蛋、臘狗和風腸,就遠銷馬來西亞、菲律賓諸國和港澳地區(qū)了。是花油(豬網油)和蛋,花油為皮,蛋為餡。

臘蛋的制作工藝極繁,先以鹽水浸花油,目的是添味、漂白,一日即可,浸好后備用;再選蛋,雞蛋或鴨蛋皆可,去白留黃,下鹽、糖、酒;做臘蛋時,花油切至大小適中,墊于小瓷碟上,放蛋黃、風腸片、芫茜(若制作“銀玉蛋”,周邊還須放瘦肉),包成扁圓狀;然后放太陽下曬,等表面稍干,加一碟蓋上,反轉碟子再曬另一面;兩面曬至至三四成干,移至竹箕,又再曬;八成干,以小繩吊晾。臘蛋可蒸吃。要問味道?香又爽。

臘狗:東陂臘味中的臘狗,首推關屋“遂昌號”制品。80多歲的關佐賢老人說,1912年,肉食供應緊張,制作傳統(tǒng)臘味缺乏原料,其祖父就試著用狗做臘味的原料,先是做臘狗條,之后是臘全狗,從此,便開了“東陂臘狗”之先河。

制臘狗要選2.5千克至3.5千克重的肥乳狗,宰好洗凈后去骨,用炒干的碎鹽腌;腌好后再以溫水洗凈,晾干水,淋姜汁酒,涂上糖和沙姜粉;然后造型,風干。

東陂臘狗嫩、爽、香、不腥不膩,可蒸可炒。

風腸:別處都叫“臘腸”,為什么東陂卻叫“風腸”呢?原來東陂風腸要靠山風來風干。一條自西北方峽谷鉆出來的西溪,緩緩地流到東陂鎮(zhèn)邊,也把習習的山風帶到了鎮(zhèn)子上。五更天,制風腸的人家便將一篙篙的風腸從涼棚里托出來,晾到露天“打冷風”;中午日頭猛,又將一篙篙的風腸托回涼棚里去。

東陂風腸的肥肉瘦肉搭配很有講究,三成肥肉七成瘦肉的叫“三七腸”;二成肥肉八成瘦肉的,便叫“二八腸”。

精于做生意的東陂人深通藏而不露之道,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制臘味技術,有人夸東陂臘味好,便說:“臘味全靠風,我們地方風好。”還有更神奇的說法:“東陂街的風,街東和街西的也不一樣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