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白菜
白沙鄉(xiāng),地處江門市之西郊,土質(zhì)優(yōu)良,多山泉坑地。當?shù)剞r(nóng)民多數(shù)種植瓜菜。他們從選種、育種、管理、收獲、制作等方面,不斷改良,選育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白菜,人們把這里出產(chǎn)的白菜冠以地方名稱叫做“白沙白菜”。白沙白菜和陳白沙先生一樣出名,只是到了現(xiàn)在,白沙白菜已全無蹤影了。
白沙白菜株形矮小,開張,葉嫩綠色,葉柄白,呈匙羹狀,人們因此把白沙白菜叫做“匙羹白”。白沙白菜口感極好,肉厚纖維少,爽滑無渣,清香甜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馳名省、港、澳。
那時候,白沙白菜大量種植、大量豐收,賣不完吃不完怎么辦?當?shù)剞r(nóng)民就把新鮮白菜曬成菜干,以利儲存。白沙白菜干主要用來煲湯,煲湯時在湯水中加入魚、肉、豬骨等,更加香甜可口,七八月暑天,喝碗白沙白菜湯,有清熱降火之特殊功效。
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白沙白菜過去以白沙鄉(xiāng)龍母廟附近的石井處所產(chǎn)者最佳。石井之泉水為山泉,其水終年甘冽,以石井山泉澆灌出來的白沙白菜,當然與眾不同了。后來,白沙龍母廟不復(fù)存在,而白沙白菜還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期。
資料記載,“文革”期間,白沙白菜幾乎絕種;改革開放后,白沙鄉(xiāng)民開始培育良種,恢復(fù)白沙白菜的生產(chǎn),供本地和港澳群眾的食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白沙作為江門市區(qū)核心地帶,在加快城市化進程和改造中,菜地變高樓,農(nóng)村變城市,白沙白菜終于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