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糍粑

糍粑是用熟糯米攪拌成泥制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qū)流行的美食,人們習慣于在春節(jié)前制作,象征豐收、喜慶和團圓,是過年必備之品。糍粑排骨是一道帶有濃郁鄉(xiāng)土風味的新菜色,柔軟的糍粑包裹著酥爛入味的排骨,再油炸至金黃,入口松化內(nèi)里軟滑,帶有排骨肉汁,口感非常豐富。 逢春節(jié)來臨,農(nóng)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jù)鄉(xiāng)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糯米曬干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準、穩(wěn)、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準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wěn)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后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繃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zhuǎn)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后,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農(nóng)家人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