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炎記水餃,1920年創(chuàng)店,制作風味水餃(混沌、抄手),皮薄、餡嫩,配料齊全。有冬菇水餃、廣米水餃、蝦仁水餃等花色品種。( 武漢)
談炎記鮮肉水餃是武漢傳統(tǒng)風味小吃.有獨到的制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傳統(tǒng)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xù)研制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90多年前,漢口有位姓談的食販,改進了餛飩工藝,創(chuàng)造了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談家水餃。談炎記水餃具有形美、皮薄、餡嫩、湯鮮,食之爽心潤腹,余香滿口的特點。 它之所以做的這樣好,關(guān)鍵是堅持“八嚴”:
一是選料嚴,專選肥瘦適宜的豬前腿肉和黃牛腿肉;
二是制餡嚴,肉要洗凈瀝干,筋絡要清除干凈,餡要剁得細膩均勻;
三是制皮嚴,面要和上勁,條要出均勻,皮要反復壓,四方都標準;
四是包制嚴,收口不輕不重,餃成金魚形體;
五是熬湯嚴,只用筒子骨,水與骨控制一定比例;
六是作料嚴,專用豬花油,蔥、姜都制成末狀;
七是湯餃嚴,湯水要滾開,下鍋要頂份,隨時用勺撥,受熱都均勻;
八是點味嚴,下鹽講分量,一次要點準,咸淡剛合適,盛碗香噴噴。
因談家水餃確有獨到之處,故深受人們喜愛,已成武漢市的知名小吃之一。
談炎記”的煨湯水餃,就像天津“狗不理”包子、長沙“火宮殿”臭干子一樣,以其獨特的風味征服眾多食客,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不衰,成為聞名全國的地方風味小吃。武漢特產(chǎn)網(wǎng)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到,“談炎記”水餃的創(chuàng)始人是談祥志,1920年從黃陂鄉(xiāng)下來漢,起初是肩挑小擔在漢正街、利濟路一帶走街串巷的熟食小販,主賣水餃,也賣湯圓,并無多少特色。因當時夜市生意較多,談祥志的擔子上時常放著帶罩煤油燈,玻璃業(yè)罩上橫排“談言記”三個小字,言字下面又豎寫了“煨湯水餃”四個大字,以示招徠。過不多久,談祥志聽人勸告,把談言記的“言”改為&ldquo,武漢土特產(chǎn);炎”,取意于炎為兩火,談字一半又為兩個炎,炎上加火,以圖生意紅紅火火,買賣興旺發(fā)達。
1940年談祥志辭世,兒子談艮山繼承父業(yè),歇掉了沿街叫賣的擔子,在利濟路三曙街口租房坐攤經(jīng)營,招牌仍打“談炎記水餃”店名。
談艮山為了與漢口大大小小的水餃同業(yè)爭奪顧客,著手在總結(jié)其配料經(jīng)驗的基礎上,迎合漢口市民的口味,精心在水餃制皮、調(diào)餡、配料、熬湯等各方面改進工藝,注重質(zhì)量,形成獨特風格口味,躍為三鎮(zhèn)同業(yè)之佼佼者,“談炎記”水餃躋身于漢口風味小吃之列。
談記水餃制皮選用上等精面粉。其薄如紙、極有精色。
保證水餃下鍋后不破不粘,而且水餃皮堅持賣多少做多少,不會造成隔夜跑堿,影響水餃的口感。
別家水餃餡大多專用純豬肉,談記水餃則在餡中加入約三分之一的瘦牛肉,拌上精煉的花油后,餡子吸水不吸油,既能增加鮮味又不粘皮、加工方便,風味別致,談記水餃餡中調(diào)拌的香茹、蝦米、荊冬菜、五香菜等十多種佐料均十分講究,如味精只選當時的上海天廚牌或日本“味之素”,醬油非香菇、蝦米醬油不用。配料所有豬油是加入蔥段、姜片精煉的花油,既有板油的香味,又使浮在水餃碗中油珠晶瑩透亮,異香撲鼻,能讓顧客食欲大增。
為了保持水餃原湯原汁,談記煨制骨頭湯總是按骨頭多少一次加水熬制成形,讓湯汁濃度控制在既不膩味、又不清淡的最佳狀態(tài)。
談艮山還按照顧客“一熱當三鮮”的嗜好,在店堂設兩套爐灶——個爐子下水餃的開水,另個爐子熬煨微微煎開的骨頭湯,顧客進店落坐,現(xiàn)買現(xiàn)下水餃,再加入熱騰騰的骨頭湯,配上蔥花佐料,香氣四溢,色味兼?zhèn)洹?
談炎記水餃的獨特風味和上乘質(zhì)量使三鎮(zhèn)市民慕名而至,不幾年,談記水餃就由攤而店,由店而樓,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堂而皇之地掛起了“談炎記水餃大王”的招牌,生意歷數(shù)十年而不衰,成為武漢市知名的特色飲食店。
如今,當你在“天下第一街”盡情留連購物之后,轉(zhuǎn)到中山大道鬧市,還可以品嘗到這種令老武漢傾倒多年的美味小吃,而且在歷經(jīng)近一個世紀的風雨之后,它仍然掛著那塊“談炎記水餃”的古香古色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