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茯苓

茯苓,亦名伏靈、伏菟、松腴、不死面。伏靈之名出于《史記·龜策列傳》,傳云:“所謂伏靈者,在警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淮南子》也載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絲。”李時珍說:“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注淮南子者,以菟絲子及女蘿為說,誤矣?!?

茯苓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生長。嫩時白棉絨狀,成熟后呈棕褐色皮狀。李時珍說:“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耳?!爆F仍有野生,但主要靠人工培養(yǎng)。

據《本草綱目》載: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鄙踔劣腥苏f它“通神而開心,調營而理衛(wèi),上品仙藥也。”宋蘇頌著《集仙方》,把茯苓酥描述為“日食一枚,終日不饑?!贝褥笤钣欧恐谱鳌败蜍唢灐惫┥?,并以此賞賜王公大臣。

茯苓的主要成分,目前已知的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堿、組織氨、磷脂、蛋白質、酶等,是一種很有營養(yǎng)的有益健康的藥品。因此,久已失傳的茯苓食品近年又相繼上市,羅田縣九資河茯苓糖不久也將問世。

鄂東茯苓稱著全國,主要產區(qū)在羅田、英山、麻城。羅田生產茯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曾被譽為“茯苓之鄉(xiāng)”。一九三○年全縣總產達三百多萬斤,一九五六年曾達到四百二十五萬斤,一九八三年下降到六十一萬斤,羅田、英山、麻城三縣總產也不過一百一十二萬多斤。茯苓的商品規(guī)格,羅田、英山、麻城各有特色。英山出口片類,以潔白勻凈著稱;麻城以塊類方正整齊見長;羅田以個苓堅實皮細聞名,藥用性能好,曾有九十六斤重的“茯苓王”,在廣州博覽會上展出,許多外商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