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馓子

兗州一向有馓子遍及城鄉(xiāng)。其條勻細,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滿齒頰,再嚼一口,余香入懷,三日不絕。

據宋代莊季?!峨u肋編》載,“馓子”又名“環(huán)餅”,或日之“寒具”。蘇軾謫居海南島時曾作詩贊之:“纖手搓來五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扁套拥男紊呉姟?

記得在童年時,印象頗深的便是頭帶方巾的小販,肩挑圓圓蘿筐,筐內盛滿金黃色的馓子,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一群調皮的孩子會前呼后擁著,學著同樣的聲音叫賣吆喝,好心的賣馓者會把賣剩下的馓子分給孩子們吃,孩子們便帶著這意外的欣喜跑開。每逢集市,賣馓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設攤賣馓,或現(xiàn)炸現(xiàn)賣,,濃濃的馓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

據傳,兗州息馬地街有一對夫妻,做的馓子口味極佳。其妻身材窈窕,秋波凝睇,楚楚動人,疑是賣酒文君,好似貴妃轉世。一時城內騷動,周近鄉(xiāng)鄰爭相購買。時有一州官,嗜酒好色,久聞馓子店有一賣馓女,就帶一隨從,微服私訪,追尋馓子的清香,走進店里。州官一見這金黃油嫩的馓子,口水直流,便狼吞虎咽,大吃一通。飽餐后,竟大搖大擺地走出店門,隨從問日:“秀色可餐,大人有意乎?”州官拍了拍吃飽的肚子沉思后嘆曰:“馓味奇美,色香俱全,秀色不必餐矣?!焙蟠耸聜鏖_,眾人皆大笑,小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馓子有如此的美味,源于其精細的制作。余閑時,我造訪了一位炸馓者。他說,炸馓子挺麻煩,需要精制的面粉,上佳的豆油、精鹽、黑芝麻等原料,清水和面,反復揉搓,搟成圓餅狀,用碗口的外緣繞圈切成細條,盤于盆內,上面灑一層薄薄的玉米面,靜等15分鐘(為了使面柔韌,有彈性),然后把面繞于手上,左右扯動,面拉長后,再把面放在筷子上輕輕拉扯,直至勻細,筷子相互交叉,面即成馓子狀,油沸時就可下鍋。一般一籮筐馓子大約需要20~30斤面,制作時間大致需要6~7個小時,正是“吃來容易做來難啊”!炸馓者說,由于馓子是油炸之物,受潮后便不好吃,人們多把它放在塑料袋中,以便常吃常鮮。當我把童年的經歷告訴炸馓者時,老漢幽默地說:“我小時候也是如此,沒想到年過半百自己卻成炸馓的了,應是與馓子前世有緣吧!”臨走時,炸馓者非得送我兩袋馓子不可!

時光輪轉,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馓子也不斷地變著口味、色彩。一日,我走到一家飯店,看到服務員端的馓子菜色彩斑讕,煞是好看,有紅色馓、綠色馓、水晶馓子等等,這也是馓子家族的新成員,可謂各具特色,各具風味。

咀嚼著馓子和馓子的故事,我們不由得感嘆馓子雖然是大千世界中一種小小的食品,但它正帶著一長串有趣的童年記憶,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我們結伴而行。

我相信它必將會隨著兗州人的端信、自信的腳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