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果炒臘肉

黃元米果炒臘肉。春節(jié)前加工制作,是贛縣客家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食品,相傳明代曾被列為地方土貢。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黃氣香質(zhì)軟,“黃元米果”,為特色食品。60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瑣?,F(xiàn)各地均改 為機(jī)器制作,每年臘月均有黃元米果上市。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 水,冷卻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內(nèi),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tuán),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于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機(jī)制黃元米果盛行后,民間仍有少數(shù)家庭在冬季手制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干,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xì)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