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 “小溪酒藥”,又名“小溪酒餅”,歷史悠久,始創(chuàng)于清朝乾隆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
“小溪酒餅”制作時間, 最好選擇在每年農(nóng)歷七、八、九月,其時氣候干燥,不冷不熱,濕度恰當(dāng)。于每年端午節(jié)后,采割酒餅草和桃葉,將其曬干、粉碎,按每百斤稻谷放酒餅草一斤二兩、一兩桃葉的比例,在制酒餅前,將其粉末浸泡兩個小時,然后備用。
所選原料用早谷,晚谷、糯谷更具韌性均不行。制作時,先將早谷放入石碓中碓成粉,每百斤稻谷加水七十斤左右,再加入早已備好的酒餅草和桃葉,充分伴勻,做到不干不濕,手握能成形,放入框架內(nèi)壓碾成餅,再打刀割成條,切成小塊,然后放入發(fā)酵房內(nèi)。兩天后,待細(xì)小絨毛全消退了,再進行曬干,此時,酒餅方告制成。
二百多年來, “小溪酒餅”在民間流傳,風(fēng)靡贛、閩、粵、湘、桂諸省。在造酒業(yè)和酒精行業(yè)立下了不朽功勛。目前,“小溪酒餅”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他們都是以戶為單位,各自慘淡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