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條

大概起源于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的阜陽,是阜陽特有的一種食物,頗受當(dāng)?shù)厝说南矏?,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來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ge la) ,而這種類似面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

格拉條是一種面條,具體怎么寫不知道,都叫格拉條,很硬的,吃起來,沒有很好的牙齒,是嚼不動的。

格拉條吃起來,很香、很辣,當(dāng)你吃它不放辣椒的時候,它的味道就少了七分。

除了安徽阜陽及其周邊地區(qū),我在別的地方?jīng)]看見過有賣格拉條的。這就是阜陽特色!

在阜陽的大街小巷中找賣格拉條的鋪子是用不著看它的招牌的,不像牛肉湯、羊肉湯、蘭州拉面什么的你要不看它的招牌就搞不清它是賣什么的。格拉條鋪子的鍋具實在太有標(biāo)志性了——只要看到哪個鋪子當(dāng)門的大鐵鍋上套個鐵架子,上面還安了只方向盤或者千斤頂?shù)?,你就可以走進去坐下沖著師傅喊一聲“來份格拉條”了。

只見面案旁的師傅掄圓了胳膊把一團白面又揣又揉個不亦樂乎,冷不防“啪”地將那面翻個身,繼續(xù)再揉再揣,雪白的面在師傅的或古銅或黧黑的手臂中上下翻飛看起來似乎十分柔軟,其實那是死面、是很硬的(面硬也是做格拉條的講究,面越硬格拉條越香),你別看師傅耍得輕松,要換成沒干慣體力活的我們,不夸張地說,就是跳起來沖著面劑子狠揣一拳,充其量也只能在那上面留一個淺窩而已。

待師傅把面揉捏得滿意了,就將它丟進嵌在鐵鍋上方的鐵架子上的一只鐵桶里蓋好。這桶可不是一般的桶,桶底滿是筷子粗的篩眼兒,桶蓋連著只方向盤,看看鍋底爐火燒得正旺,鍋內(nèi)面湯洶涌翻滾,師傅一較勁兒將那方向盤旋了起來,方向盤越絞越緊,桶里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就順著桶底的篩眼兒被壓了出來直接掉進了鍋里。這是老法子做格拉條的,后來隨著科技的普及,有些格拉條鋪子已經(jīng)將方向盤換成了千斤頂,更省力了。

格拉條在鍋里滾了幾滾,不待爛就撈出來用冷湯過涼,反復(fù)過個幾次那格拉條便筋道無比,一口咬上去在嘴里可以老實不客氣地給你的牙齒一個彈力。師傅按照顧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條裝盆(因為格拉條又粗又長,若是用碗的話根本盛不了幾根,只好用盆),從菜鍋里撈幾勺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時令蔬菜丟進去,再放芝麻醬、辣醬,撒香菜或荊芥,鹵湯也是要給你加一點的,最后一只大勺伸到下面的鍋里舀一勺混沌沌稠乎乎的熱面湯往盆里一澆,這一盆五色俱全啥味都有的格拉條便齊了。

格拉條要是吃得很秀氣,可就不大合適宜了,經(jīng)典的吃相是這樣的——先把盆子里的種種物什三下兩下拌勻,夾起一筷子格拉條把格拉條的頭兒放進嘴巴里,連嚼帶吸溜“呼哧”有聲地下肚,不歇氣地消滅干凈,然后抹抹嘴,擦擦腦門上辣出的汗,那個過癮呀!這時再能配上一碗雞蛋茶那真是最好不過,這也是格拉條的經(jīng)典吃法——一個巴掌打過來都舍不得放嘴的。所謂的雞蛋茶就是生雞蛋磕在碗里攪散,加蔥花、鹽和味精,再以滾開的面湯一沖即成,先前急吼吼地吃進去的格拉條,在肚子里似乎有點倔頭倔腦的彼此之間不是很伏貼,但這一碗雞蛋茶喝下去一調(diào)和你就會感到胃部異常舒服,進而五體通透了。

不過不是每家店多味道很好的,最出名的有三家:

(1):周記格拉條文峰小學(xué)旁邊,鹵菜味道還可以,開了十幾年了!

(2):蓮池路口店正宗的就是蓮池路口北100米左右那家。

(3):三里灣店三里灣外貿(mào)樓下,這里的格拉條比較出色。

格拉條會成為阜陽人的傳統(tǒng)飯食當(dāng)然與它的好吃有關(guān)系,但更主要的,恐怕是它不僅便宜而且特別管餓。每逢看到大氣、實在而又帶著本色的麥香的格拉條,總讓我震撼于阜陽人的樸素、淳厚和他們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