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蓬餣
在清明節(jié)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做清明馃,稱之“蓬餣”。是云和人掃墓的祭品,亦是春日里上山下田勞作攜帶的點心,有的人家要做二、三十斤米,可吃很長一段時間。
蓬餣的主要原料是米粉和野生的蓬草,以及甜、咸兩種餡的白糖、芝麻和肉絲、筍絲等。蓬餣看似普通,制作卻很煩瑣,家庭主婦很早就要開始作準備。正月元宵未過,田野上就可看到采摘蓬草的婦女和兒童的身影。云和城郊蓬草不多,只能積少成多曬干備用。以綿蓬為佳,也有用青蒿、青麻葉代替的,但味道差遠了。采摘回來的蓬草,攤在篾團子上,揀去雜草、老桿,洗凈、燒煮,放清水里浸一段時間,再反復漂洗、捏干。另外,按比例選用上好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米粉。先將蓬草加進一些米粉捏成團,放水碓里碓,等蓬草碓細后,再加進全部米粉,碓勻、碓細后成為蓬餣坯,呈淺綠色,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也有放在石臼里槌的,到了七十年代改用磨粉機,既省力又省時,而且蓬餣坯更加柔軟細膩。
蓬餣分甜、咸兩種,好的甜蓬餣內餡是黑芝麻,經洗凈、炒熟、碾細后拌入適量白糖,入口外柔內軟,麻香甜糯,余味無窮。也有用豆沙當餡的,自然別有一番風味。而咸蓬餣采用新鮮春筍炒肉絲,有些人家還加入明甫絲等,清香撲鼻,筍嫩爽口,春意融融。
蓬餣坯和餡準備就緒后,接下去就是包蓬餣??此坪唵危鋵嵰埠苡袑W問。有專業(yè)水準老手包的蓬餣,皮薄餡滿,形似雞蛋,大小一致;而新手包的蓬餣,往往皮厚餡少,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甚至皮破餡流。一家包蓬餣,左鄰右舍的婦女都會來幫忙,許多老人和小孩也來看熱鬧。一只篾團子,中間擺放蓬餣坯和餡,大家圍著團子四周坐。先將蓬餣坯扯成小團,大小要均勻,將小團揉圓揉實,用食指在中間點個小坑,雙手兩個大拇指插入小坑,其他手指托住外殼,慢慢地轉動捏成酒杯狀,盡量捏薄而不能破。然后舀上一勺餡,把四周的坯皮收好捏平,不能有縫隙,萬一有了裂縫,就要扯一小塊馃坯補平捏勻,不然蒸熟時坯皮開裂,特別是甜蓬餣糖水外流,既影響外觀,影響質量,也難以保存。坯皮合攏后,用雙手捏實,捏成橢圓球形,從而大功告成。包好的蓬餣放在洗凈的箬葉上,也有用山上采摘來的大張樹葉子。最后,碼到蒸籠里,猛火蒸一、兩個小時,要蒸熟蒸透。揭開蒸籠蓋,墨野色的蓬餣在迷邁的蒸氣中閃著亮光,頓時滿屋清香,令人垂涎欲滴。蓬餣包好一部份后,好客的主家都要先放蒸籠里蒸熟招待大家,亦解老人、小孩之饞,無論是幫忙的人,還是來看熱鬧的人,都可以隨便吃。
而今,蓬餣也進入了市場。清明節(jié)前,精明的商家就推出各色蓬餣,菜市場也有蓬草、芝麻粉和加工好的蓬餣坯出售,使城里人既省去了許多制作蓬餣的煩瑣工序,又能享受包蓬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