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南北朝時代,據(jù)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明末清初,高檔梳篦曾進貢宮廷,作為御用品,故享有“宮梳名篦”之稱。梳篦,是我國現(xiàn)代八大發(fā)飾之一。其制作繁復純屬手工,一般從取材至成品,篦為72道工序,木梳為28道工序。操作時選材嚴、做工精、品種多,采用雕、描、刻、燙、鑲嵌等傳統(tǒng)技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篦選用山坡北面4年半左右生長的竹材,又稱“陰山竹”為原料,不得有拖傷擦皮,就地加工。取竹材皮肉之間的薄層(即篾青)做篦齒,篦梁采用毛竹與黃牛腿骨,篦檔需要采用水牛肋骨,用生漆貼合,其牢度可靠,下水不脫;最后經(jīng)打磨、挫草皮等工序,使齒密光滑,具有去污純發(fā)之效。木梳則是選用質地堅韌的棗木,縷紋細密,刨削光滑的黃楊、石楠、棗樹等天然材料制作,常用木梳理發(fā),能令頭發(fā)光潔去污能力強,刺激頭發(fā)神經(jīng)加快血液循環(huán),有舒適感
梳篦總稱曰“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fā)飾之一。諺云:“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是傳統(tǒng)手工藝品,亦為“延陵特產(chǎn)”。
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晉時期,迄今有1500多年歷史?!冻V葙x》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chǎn)盛況由此可見。因為清代蘇州織造局每年都要來常定制一批高級梳篦,向朝廷進貢,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宮梳名篦”之美稱,李蓮英為西太后梳頭用的常州產(chǎn)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宮。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于選材嚴格,工藝獨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隨著生漆膠合技術的發(fā)明和產(chǎn)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遠播海外。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和平博覽會上獲銀獎,1926年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解放后,常州梳篦生產(chǎn)走上了集體化和半機械化的道路。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的“雕、描、刻、燙”技藝的同時,揉合日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種種特點,不斷推陳出新,使梳篦成為富有民族傳統(tǒng)風格和藝術魅力的日用工藝品。其中有融藝術欣賞保健功能于一體的“長壽梳”,有“四大美女”、“紅樓十二釵”等造型欣賞梳,有蝴蝶、龍鳳、臉譜、民族娃等旅游紀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瓏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獨具匠心,令人愛不釋手。美國電影《星辰女嬌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作胸飾,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訪華回國也將兩張常州篦箕作紀念品帶走。海內外傳播媒體贊不絕口,各界旅游人士更是倍加青睞。
近百年來,常州梳篦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覽,榮獲金、銀質獎十余枚。如1915年巴拿馬國際和平展覽會銀質獎、1926年美國費城博覽會金質獎、1981年國家銀質獎、1991年第二界北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2000年中國旅游商品博覽會特別推薦旅游商品等。目前,常州梳篦年產(chǎn)量達到650萬張,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3/4,其中70%出口,遠銷美、英、法、日、澳、德等27個國家和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