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平,就不得不提起高平燒豆腐,高平人吃燒豆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當(dāng)年,趙括被秦將白起一舉打敗,40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后世人們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憤。不料,人們食后頗覺新鮮,別有一番風(fēng)味,于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nèi)流傳了下來。
在高平市的谷口村,有一座廟院,因其外形貌似骷髏而取名為“骷髏廟”?!镑俭t廟”是距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座紀(jì)念戰(zhàn)國時期將士亡靈的廟宇。高平燒豆腐做的最正宗的地方,正是谷口村,在這里每家每戶都會做燒豆腐。
豆腐,是燒豆腐的第一材料。用于做豆腐的大豆是高平本地黃豆。豆腐制作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燒豆腐的口感。農(nóng)村人睡覺比較早,每晚九點(diǎn)左右,睡覺之前就會將本地特產(chǎn)的黃豆泡入桶中,使豆子膨脹。
凌晨0半,就起床點(diǎn)火燒水。在燒水的同時,將事先泡好的黃豆使用電磨機(jī)來打碎成漿狀,接入桶中。然后再將這些生豆?jié){倒入一口大缸內(nèi),待鍋里的水燒開的時候,將開水全部倒入盛滿生豆?jié){的缸中。
隨后將缸內(nèi)的生豆?jié){用紗布木桶框自制的過濾器來進(jìn)行過濾。用鼓槌將豆?jié){擠壓入下面的盆中。新鮮乳白的生豆?jié){壓滿整整一盆,最后遺留在紗布中的只剩下一些“廢渣”。 吃燒豆腐的調(diào)料就來自于這些“廢渣”,用生姜、蒜與這些廢渣攪拌在一起,再加上點(diǎn)食鹽,就是吃燒豆腐所用的配料。 隨后將盆中的生豆?jié){再放入鍋中煮開,這時出來的就是我們平時所喝的豆?jié){。
將豆?jié){再倒回缸內(nèi),然后用事先攪拌好的石膏來點(diǎn)豆腐。石膏點(diǎn)豆腐是一個十分神奇的過程,豆?jié){在石膏粉的催化作用下將滿滿一缸的豆?jié){慢慢地變成了豆腐花,而這時候的豆腐花,就是我們平常喝的豆腐腦。
最后將這些豆花再倒入自制的木質(zhì)模具中進(jìn)行沉淀,放置約三個小時后,這些散漫的豆花就會變成一整白嫩的豆腐。
上午十一點(diǎn),被壓制了三個半小時的豆花已經(jīng)變成了一塊塊的豆腐。而這時候,才真正進(jìn)入了烤制燒豆腐的階段。 將豆腐從模具中取出,切成3厘米厚6厘米見方的小塊,整齊的排列于竹板上面。烤制燒豆腐的火以碳火最為合適。將鐵架放置于碳火上,然后將每一塊切好的豆腐塊均勻的碼在鐵架子上,在烤制的時候,需要對每一塊豆腐進(jìn)行翻制,直到每一塊豆腐都被烤至金黃色。
像小手工作坊,每天最多就是烤制300塊燒豆腐,價格為五毛錢一塊兒。
燒豆腐是一種很大眾的地方特色美食,在高平有著很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無論貧富貴賤,老幼婦孺,上班族或是過路人,只要路過燒豆腐攤,都會停下來花幾分鐘的時間去品嘗幾塊燒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