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面食廚師白運章創(chuàng)制。鮮牛內(nèi)絞餡,拌以多種調(diào)料、佐料、切碎擠干的菜料,面粉作皮,包餡,蒸熟。皮薄、邊窄、餡大、油香、形美,隔皮見餡,由餡成丸,入口噴香。已有70余年制作歷史。-
白運章(1880-1944)保定市頭條胡同人(清真西寺后面),回族,自幼習武,一米八的身材,膀大腰圓,濃濃的眉毛下有一對灼灼有神的眼睛,留著一個八字胡須,品德仁厚、豪爽,樂于助人。父親白玉亭,母親白安氏,兄弟三人,大哥白俊峰,二哥白劍壇,白運章行三,祖孫三代都是靠做小買賣為生。兄弟三人自幼拜武術(shù)大師平敬一為師,習武,摔跤,還練了一身好氣功。光緒二十一年,保定滿回兩族發(fā)生了械斗,大師平敬一的一幫弟子,將旗人武術(shù)教師爺關洛胤打死,人命關天,大案驚動了官府,派人前去追捕,弟子們四處逃散,有的去了武漢、天津、北京,有的逃到鄉(xiāng)下,大哥白俊峰逃到了鄉(xiāng)下,待事件平息后在馬號靠說評書為生;二哥白劍壇逃到了北京,靠正骨醫(yī)術(shù)為生;白運章逃到了天津,和侄子白喜貞一起在街頭打把式賣藝為生,在天津收下了吳幼林,拜白運章為師,學習武藝,二人親如父子。
包子鋪遭火災得以新生
事件平息后,白運章帶著侄子白喜貞、徒弟吳幼林回到保定。師徒三人在“馬號”內(nèi)兩益街打把式賣藝推銷大力丸。馬號里說大鼓書的、說相聲的、賣小吃的都集中在這里,非常熱鬧。師徒三人在這里表演武術(shù)、練氣功,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叫好聲此起彼伏,待表演一段后,他向眾人抱拳高喊:“白某承蒙各位捧場,看完武術(shù)表演請大家別走,我是只練不收錢,這兒有金牛大力丸,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先生們可試試,我天天在這兒擺場,藥不管用退錢。請諸位捧捧場!”(表演雜耍的藝人,表演一段后都是端著銅鑼向眾人收錢,很多人在這時候散去)。每天擺場子結(jié)束后,把刀、棍、槍等器械存在馬號里一回民飯館,為的是第二天使用方便。1924年這家飯館停業(yè)轉(zhuǎn)讓,白運章得到了大哥白俊峰的資助,廉價買了下來,他學習師傅平敬一通過經(jīng)營包子鋪,借以接納四方武林好友的辦法,也開起了包子鋪,用來結(jié)交武林朋友。他仍和徒弟馬世昌、侄子白喜珍擺場子賣藥。包子鋪交給吳幼林經(jīng)營,包子鋪的買賣日臻興隆,他便放棄打把式賣藥,幫吳幼林經(jīng)營。天有不測風云,1928年3月2日,馬號里鴻升和百貨店店東邀人在他的店里打牌鬧翻了臉,有人將屋內(nèi)火爐推倒,引起了一場火災,火勢漫延整個商場,苦心經(jīng)營的包子鋪也未幸免,燒的化為一片灰燼。不破不立,火災之后,保定0牽頭由商民捐資,用了兩年時間,建成以南北三條街并行的馬號商場,東頭為濟善東街、中間為濟善西街;新蓋的白運章包子鋪位于濟善西街偏南路西8號,鋪子南邊往西有一條橫巷通新市場,鋪子三間門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天井式兩層樓,樓下設散座,樓上環(huán)走廊有12個雅間,總面積240平方米,門口右面門前,懸掛著由民初保定八大書法家之一的張詩言書寫的黑底金字牌匾,一面是“白運章”、一面是“包子鋪”,(高約二米、寬約半米),門里懸掛著一對金光閃閃的銅質(zhì)清真標牌,銅標牌36.5×81.5cm,鑲在100×45.5cm的木牌上,上邊刻有湯瓶、香爐、撣瓶、鏟刀、蠅甩子、六角帽以及阿文。并書有“清真古教”,一座寬敞雅致,裝飾一新的大飯莊開張營業(yè)了。
包子鋪鼎盛時期
包子鋪重新開業(yè),出售包子,還增加了菜肴品種,承制各種熘炒,有山珍海味和各種涮肉,如菊花涮肉、什錦涮肉、混合涮肉,包子鋪一躍成為保定一流的大飯莊。各種從業(yè)人員達到了30多人,他們分工明確:有記賬的先生、買肉的、絞肉的、剁菜的、跑堂的、打水的……朝起晚息,勞作不停,一天要蒸30多摞大籠屜包子。白運章包子鋪在馬號里位置好,冬天下大雪,夏天連雨天,逛馬號的、看戲的、聽說書的,不出馬號多到包子鋪就餐,生意興隆。每天跑堂的堂倌胳膊上墊著布,一大摞盤子從手碼到脖子上,來回穿梭,給顧客送包子。一年四季,寬綽的大廳來往顧客絡繹不絕,據(jù)傳說1926年臨時大總統(tǒng)曹錕回到保定府邸樂壽園隱居,就曾到過白運章包子鋪品嘗包子,他大加贊揚,無形中給包子鋪做了宣傳,尤其新開業(yè)后,很多軍政界要人、社會名人、著名藝人紛紛光臨,相傳當年京劇大師梅蘭芳曾“三顧白運章”。制作包子的流程過去是保定的一景,窗外經(jīng)常圍著大人孩子,伸著脖兒墊著腳,擠著看師傅們搟皮、擠包子,人們閑暇時經(jīng)常說:“到白運章看包包子去!”。“老保定”解放軍文藝作家王一之,在他的《故國今昔》文中曾寫到:“白運章臨街有南北兩門,兩門之間是玻璃窗,制作包子的巨大面案置于窗下,隔窗即見十多個身穿白衣,頭戴白色清真帽的工人圍案操作,只見一手持餡尺,一手取皮,餡到皮上,一擠一個速度之快,難以想象,另有工人邊搟皮邊用手杖“敲點兒”。敲打的“敲點兒”,有節(jié)奏、有韻味,保定民諺就有“白運章包包子,打?qū)α它c!”。革命前輩田秀涓的回憶文章中,對白運章包子有這樣的記載“用荷葉包好、牛肉大蔥餃、一咬順嘴流油、百吃不厭”。一代名人白運章 趣聞軼事譽滿古城名揚遐邇白運章年輕時由于忙于生計,堅持練氣功沒有結(jié)婚,直到他已逾不惑之年方與天津女士王彩玉結(jié)婚。因未有生育,將侄女白喜蓉過繼門下。白運章晚年,春風得意,竟然有了斗蛐蛐、養(yǎng)鳥兒的興趣。一年保定的安喜慶逮了一條長相好、斗性足的大蛐蛐,白運章竟用兩袋洋白面換取,一時轟動古城蛐蛐界。保定有人在南關公園舉辦“三秋勝會”。白運章經(jīng)常來這里品茶以蟲作樂。白運章平時對養(yǎng)鳥也感興趣,他將鳥籠掛于門前,清脆悅耳的鳥鳴聲,還有其精致的鳥籠,使得過往行人駐足欣賞。1932年保定國術(shù)分館在清真寺街成立,白運章任教員,教授武術(shù)、摔跤,他執(zhí)教非常認真負責。有一次清真寺街的幾個武術(shù)人員去漕河鎮(zhèn),與一位綽號大黑塔的摔跤能手在集市上比賽被摔敗,他們回來之后臥薪嘗膽,提高了技藝,由白運章帶隊,穿著褡褳,專人挑著白運章的包子做午餐再去比賽,在集市上由花蝴蝶常東升上陣,他以精湛的技藝擊敗力大無比的大黑塔,常東升就此一舉成名?!“走\章樂善好施,他對錢看的不是很重。如他曾捐資修繕清真西寺禮拜大殿!又出1000元捐助清真女學購買房產(chǎn),他的義舉在清真寺街至今仍在流傳。風雨飄搖中的白運章包子鋪1944年,白運章因病去世。白運章的妻子王彩玉接管了包子鋪,1946年吳幼林離開了白運章包子鋪,吳在古蓮花池對過接收了全勝飯莊,掛牌迎賓樓飯莊,仍是白運章包子風味,戰(zhàn)時停業(yè)。包子鋪里先后培養(yǎng)了牛海泉、何長明成為第二代傳人。第三代、-師傅有白金魁、馬長在、安文全、安永德、李甫、馬保真、郭福明、黑少俊、李宏奎;堂倌有馬洪斌、滿恒山、王寶昌等:白案有滿開祺、王保芳(女),其中有一名女廚師白淑惠。自白運章去世后,包子鋪失去了它昔日的光環(huán),? ??的仍在包子鋪工作,有的學成后另謀職業(yè),師傅們分布在北方各地,太原、陽泉、西安、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地,現(xiàn)在太原還有白運章的侄女白喜蓉、侄女婿閆忠義(原賬房先生)開的白運章包子鋪。解放后包子鋪易主更名“同和軒”、“永和軒”、“大眾合作食堂”;1956年公私合營后恢復為“白運章”;“文革”時期改為“立新食堂”,1973年“馬號”被拆除,遷址到古蓮池對過,與“望湖春”隔壁相鄰,1983年恢復“白運章包子鋪”原名,由原白運章包子鋪白案師傅滿開祺任主任,仍保留原包子風味,2007年9月遷到保定商場北門口東側(cè),現(xiàn)任經(jīng)理乃滿開祺之子滿運剛,主管部門為保定商場,現(xiàn)在規(guī)模變小了,仍然經(jīng)營正宗白運章包子,涼菜、炒菜,因種種原因與其它大飯莊比較,已經(jīng)遠遠滯后,希望該廳不要失掉中華老字號的光環(huán),繼承發(fā)揚白運章昔日大膽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