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和陽鎮(zhèn),知道麻頭紙的多為該鎮(zhèn)的楊牌村村民。這里的老人告訴記者,舊社會因為村民們窮,為了生存,少數(shù)村民們便開始學起一種技術(shù)——制作麻頭紙,并成為村民的一種營生。 “麻頭紙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贝謇锏睦先苏f:“古時候,朝中重臣向皇上進諫的奏折、民間向官府申訴冤情的狀紙,或制作鞋底、糊窗、裱房屋、訂賬簿等,所用的紙多是這里的村民制作的。甚至解放前還用來做解放區(qū)的鈔票。” 18道工藝展現(xiàn)燦爛文化 今年80多歲的楊會章老人對當年制作麻頭紙仍記憶猶新?!肮ば蛞罂蓢滥?,有18道。”分為“展繩”、“泡龍柜”、“澄繩”、“錛繩”、“串麻”、“掐麻”、“蒸漿”“龍柜蛻”、“洗細麻”、“掐麻豆”等,就是先拆開爛麻繩上的疙瘩,將爛麻繩泡在特制的槽子里洗干凈,再用刀斧將麻繩截短,放在特制的石碾上壓成漿,用石灰水洗干凈后,把漿放在鍋里蒸熟,再用石灰水洗凈。最后,將紙漿放入坑中打好后,用二尺半長、一尺二寬的特制簾子進行抄紙,直到“水中銀花現(xiàn),簾上白云升”時,便有了潔白的麻頭紙。 村里的老人講,村民們?yōu)榱硕鄴挈c錢,往往帶上很多麻頭紙徒步到山西、河南去賣,能占到全國一半多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