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說項羽力氣很大可以舉起鼎是真的嗎?
導讀:歷史上說項羽力氣很大可以舉起鼎是真的嗎? 嘉興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是占了大便宜,后來卻吃虧的事情?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提到,項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舉起大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都已畏懼項羽了。班固所著的《漢書》中對于項羽舉鼎的記載大致相同,只是項羽的身高變成了八尺二寸。應該是參考了一些史料記載,做了相應的完善。但是也承認項羽力氣大,可以舉起大鼎。
至于項羽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舉過大鼎,這個大鼎到底有多重,卻沒有準確的描述。按照現(xiàn)在世界上大力士的舉重能力來看,世界上最強壯的人舉重能力大概是五六百斤,而在秦漢時代的一些大鼎的重量大致相當。因此說項羽舉鼎,并不是夸贊或者說故弄玄虛,從理論上講是完全有這個可能的。
按照正史記載來推測,項羽舉鼎這件事應該不會發(fā)生在他統(tǒng)兵討秦之后,最有可能就是在項羽叔父項梁最初起兵的時候。那個時候項梁用計謀殺死了會稽郡守殷通,并且召集眾人和自己一起起兵反秦。
很多人并不心服,因此項羽替叔父砍殺了幾十上百人,在這個時候用舉鼎來向大家證明自己神力無敵,可以贏得大家的信任并建立反秦必勝的信心。用項羽舉鼎這個事件來威懾眾人,讓大家認同項羽神力無敵,也為項氏在軍中樹立威信。
舉鼎這件事本身就具有標志性,如果沒有任何人自己一個人去舉個大鼎玩玩,我相信沒有人會干這件事。舉鼎的目的無非是要向當時在場的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讓人拜服在自己的無敵的武力之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項羽力能舉鼎的傳說,并不是野史,《史記.項羽本紀》里就有明確原文:
籍長八尺余,力能舉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可見,項羽可以舉鼎的力氣并不是空穴來風的,至于他什么時候舉得,可就成了眾多小說家、劇作家們的事情了,歷史記載的就這么寥寥幾句。
流傳最廣的版本應該是這樣的:
項羽和伯父項梁起兵,為了擴大勢力,就想收服當時一樣起兵抗秦的桓楚。
桓楚心說,憑什么,大家都是起兵,憑啥我就要臣服于你們叔侄倆,于是桓楚說:“你說你可以萬人敵,口說無憑,你看到院子里的那個大鼎沒有?你要是能舉起了,我和我的部隊這輩子就跟你混了?!?/p>
項羽先請桓楚的四個部下去舉鼎,四個大漢一起發(fā)力,舉不起來,大鼎像生根一樣紋絲不動。
這時候,項羽上來了,撩起衣襟,握住鼎足,大喝一聲“起”,只見那大鼎被高高舉起,且三起三落,然后又放了下去。
我們都知道,秦國當年有個秦武王,也是舉鼎的,但是能舉起了,卻放不下去,直接被砸,一命嗚呼,而項羽比他可厲害多了,不但舉起來放得下,還來個三起三落。
這讓桓楚心服口服,跪倒在地,從此跟著項羽一起抗擊秦朝。
關(guān)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嘉興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要說影響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件事,無疑是嘉興的那次在船上開的會議。
這次會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挽救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并且在將近三十年后,建立了一個新政權(quán)。
和這件事比起來,其余的事都是小事兒了。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是占了大便宜,后來卻吃虧的事情?
比較典型的就是兩宋,都因為同樣的原因占了便宜,但最后卻以亡國收場。北宋是主動占便宜,最后吃了大虧,南宋是不想占這個便宜,但是形勢擺在那,只能跟著形勢走,開始占了便宜,但最后代價更加慘痛。
先說北宋聯(lián)金滅遼,這是北宋主動尋求的結(jié)果。始作俑者是童貫和趙良嗣(原名馬值)。童貫在西夏立? ?,名聲遠播,于是在出使遼國時選中了他。宋徽宗不顧大臣反對,堅持讓童貫以副使的身份出使遼國。童貫雖是閹人,但生的魁梧高大,史書記載童貫皮骨堅硬如鐵,還生有胡須,根本不像閹人。再加上他在西夏戰(zhàn)場取得戰(zhàn)果,討伐溪哥臧征,收復積石軍、洮州,在羌人中也有很大的名聲,派童貫出使遼國,宋徽宗懷著炫耀的心里。
就是在這次出使回來的路上,童貫遇到了馬值,馬值是遼國的一個中下級官員,他給童貫獻計,說遼國和金國打起來了,而且遼國一直失利。如果南宋與金國聯(lián)合,就可以借遼金之爭,借機收復燕云。童貫大喜過望,帶著馬值就回了宋朝。
宋徽宗也認為這是個機會,于是給馬值升了官,還賜他趙姓,改名趙良嗣,專門負責聯(lián)系金國結(jié)盟,一起滅遼。當時金國在東北方向,國土與北宋并不相連,中間隔著遼國土地。趙良嗣化裝成商人,從山東出海,跨過渤海灣與金國結(jié)盟,所以歷史上稱作海上之盟。
宋金不接壤,需要渡海結(jié)盟
這次結(jié)盟在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確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后人說北宋做得不對,金國如虎狼,與虎狼為鄰早晚會出問題,其實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北宋不與金國結(jié)盟,金國照樣滅遼,滅完遼國還是要與北宋為鄰,結(jié)盟是盟友,不結(jié)盟是敵國。讓你選,你選哪個?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是否應該結(jié)盟,而是不該敗盟,維持好兩國關(guān)系才是正途。
海上之盟
但最后的結(jié)局出現(xiàn)了太多的變數(shù)。第一個變數(shù)就是北宋慘敗給遼國殘部。遼國已經(jīng)被打殘,絕大多數(shù)土地都被金國奪走,只剩下海上之盟約定,應該由北宋攻打的燕云十六州范圍內(nèi)的殘部,打下來后,這些地方歸宋朝所有。但是宋軍不給力,兩次發(fā)兵都被打敗,只得到了郭藥師投降時帶過來的涿州和易州一部分。
最后宋朝不得不請金兵幫忙,結(jié)果金兵一到,沒怎么打,遼國殘部跑的跑,降的降,金國不但輕松拿下燕山府所有州縣,還順便把平洲、灤州和營州也收入囊中。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了分歧,金國拿下的,該不該還給宋朝?最后經(jīng)過艱苦的談判,宋朝出了很多錢賠給金國,金國才把燕山府所屬州縣送給北宋。西京大同府的幾個州需要等戰(zhàn)爭結(jié)束,遼天祚帝被抓到后再移交。而平、營、灤三州,本就不在燕云十六州范圍,金國拒絕了北宋的索取。
如果問題就這么解決掉,北宋算是占了大便宜,燕云十六州按照約定交付完成,北宋能夠收回十三個州。已經(jīng)移交的是九個州?;ㄐ╁X不是大問題,關(guān)鍵是燕云十六州是戰(zhàn)略要地,北宋從太祖開始做夢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為此太宗還立下誓言,如果誰能收復燕云,可以封為異姓王。這次因為是童貫謀劃的結(jié)果,最后被加封為廣陽王。
影視劇中童貫的形象
下邊說第二個變數(shù),因為是金國出兵拿下的燕山府,金國肯定不會輕易交給北宋,所以提了很多的附加條件,而且并沒有把燕云全部一次付。北宋雖然得到了土地,但比預計得少,而且付出了大量金錢為代價,心里肯定也不爽。于是北宋君臣開始花樣作死,想借著金國剛剛打敗遼國,百姓還沒有完全歸心,尚無法分身對付宋朝的時機挖墻腳,討便宜,手段極其齷齪。
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策反金國邊軍。
宋金新劃定的邊境大部分都是漢民,而且在心里都是偏向歸宋的。于是北宋策反金國一邊地方百姓和地方小官吏,讓他們驅(qū)趕金國派來的官員,自愿加入北宋,然后北宋給他們封官打賞,稱他們?yōu)榱x勝軍。因為宋金合約規(guī)定,雙方不能侵犯對方土地,也不能招降納叛。所以宋朝也不? ?玩的太野,只是給封官,給獎賞,但是不派兵,不派官員接手土地。雖然如此,還是違反了不得相互招降納叛的合約。只是這些地方是自愿加入北宋的,而且都是邊遠小的部落村莊。金國只是質(zhì)問譴責北宋,并沒有派兵干涉,雷聲大雨點小。
北宋見金國反應不大,于是變本加厲,采取了大動作。這下不是邊境上的小打小鬧,而是包括現(xiàn)在灤州市、遷安市、盧龍縣、撫寧縣、秦皇島市、遼寧的綏中縣、建昌縣、朝陽市、葫蘆島市,涉及到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次所謀甚大,而且正是古代軍事要地,屬于東北聯(lián)通華北的咽喉。
具體的操作方法也不復雜。這些地方都歸張覺管轄,張覺本是遼將,后來降金,金國封他為南京留守,鎮(zhèn)守平洲、灤州、營州。因為宋金之間有約定,不得相互招降納叛,所以即便是張覺愿意投靠宋朝,宋朝也不能接受。于是張覺沒有直接投宋,而是恢復遼國的旗幟,說要幫助遼國皇帝耶律延禧復國。但是這時候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早成了流亡皇帝,被金兵追得早不知逃到哪里去了。遼國幾乎是全境淪陷,還復什么國?張覺此舉只是為了給投靠宋朝找個理由罷了,因為宋朝不能接收盟友金國的叛將,但可以接收敵國遼國的叛將,這樣張覺就能以遼國大將的身份投宋了,從法理上規(guī)避了宋金簽訂的合約約束。
這件事最終惹惱了金國,大兵壓境,張覺被打敗,北宋也不敢發(fā)兵救援。金國拿回了張覺名義上已經(jīng)送給北宋的所有土地。張覺兵敗,逃到北宋管轄的燕山府避難。金國給北宋施壓,要求北宋交出張覺,北宋自知理虧,沒辦法殺了張覺,把人頭送給金國,這件事暫時平息,但是這件事使金國看透了北宋的伎倆,不講信譽,貪得無厭又軟弱無能,這件事最后也成了宋金開戰(zhàn)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滯留遷移人口。
金國打下來的燕山府,交給宋朝的另一個條件就是遷走一部分人口。當然都不是普通人。金國占領(lǐng)遼國土地很多,但人口稀疏,想要發(fā)展就需要有一定能力和技術(shù)的人,所以在與宋朝談判時,要求帶走燕山府中的工匠、官吏、商人、教坊等一些人口,北宋答應了,但是在遷移過程中遇到了張覺事件,這些遷移的人口滯留在張覺的地盤上,后來張覺投靠了宋朝,這些遷移的人口又都回到了燕山府。
張覺事件平息后,金國派人向南宋索取這些人口,但是被童貫拒絕了,他說“本朝幅員萬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難指有無,況事皆以往,請別計議?!敝苯铀F鹆藷o賴。這件事是緊跟著張覺事件發(fā)生的,本來金國就對宋朝不滿了,結(jié)果又雪上加霜。
第三;拖延以次充好。
關(guān)于宋朝是否在送給金國的代稅銀中做手腳以次充好,只有金國一面之詞,這里就不描述了。這件事只是在金國的國書里提到過,北宋白銀成色極差,娟也都是次品,而且縮水嚴重。
拖延這事是肯定的,史書上多有記載,【所有歲貢,又多逾期】【歲交金幣罔不逾時】另外金國出兵幫助北宋打燕山府,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就是給金國兩萬斛白米做軍糧,談判時趙良嗣答應了。但是事后金國到燕山府索要時,王安中拒絕交付,說不知道這事,沒接到命令,把金國的使者給懟回去了。
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金國失去了耐性,兩國最終敗盟,金國對北宋開始用兵。當然理由不只是這三條,還有兩條,一個是北宋使者在出使金國時對金國皇帝不敬,一個是擅自對西夏用兵。因為西夏已經(jīng)投靠了金國,在宋金簽訂盟約時要求北宋不能擅自對西夏用兵。
本來是北宋占了便宜,但是因為北宋君臣貪得無? ??,給金國制造了一堆開戰(zhàn)的理由,把自己活活的作死了。其實這時候金國并不想輕易動兵,金國初定,剛剛打下來的遼國需要安撫鎮(zhèn)壓,如果北宋忍過這段時間,金國就會陷入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更不會主動出兵攻打宋朝,宋朝可以享受更多的太平日子,但歷史不能假設(shè),一切都無法改變。
南宋的情況與北宋類似,有了北宋的慘痛教訓,南宋與蒙元的聯(lián)合就謹慎了許多,但局勢不等人,你就是不聯(lián)合,蒙元也會滅金,到時候關(guān)系會更僵,蒙元連理由都不用找就可以開戰(zhàn)。所以南宋只能與蒙元聯(lián)合,先成為盟友,這樣蒙元即便是想動武也得先找理由,不至于太被動。雖然南宋很謹慎,但最后還是走了老路。先占便宜后吃虧。
假虞滅虢
假虞滅虢是東周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許多人耳熟能詳?shù)臐h語成語典故。假虞滅虢: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jīng)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墒窃跁x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然而,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虞國和虢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后,封王室宗親周仲為虞公,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部。封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為虢公。虢叔的封地在滎陽,史稱東虢,后于春秋初年被鄭國所滅。虢仲的封地原在陜西寶雞,后遷至今三門峽市,稱西虢。西周時期,西虢歷代國君均為周王室的重臣。西周末年,遇犬戎之亂,虢公石父殉難,其子虢翰襲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關(guān)系緊張。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盡釋前嫌。從虢公忌父起,歷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為重臣,以遏制鄭國。在虢、虞國之北為晉國。周惠王時,晉國國君為晉獻公。晉獻公欲成就霸業(yè),頻頻對外用兵,兼并或控制了鄰近數(shù)十個小國和狄、戎部落。晉獻公欲渡河南下,開疆拓土,虞國和虢國成為其下一步要兼并的對象。此時的虢國也很強大,它的疆域北至黃河以北的下陽城(今山西平陸縣南部),西達今陜縣、盧氏,南達今嵩縣北部,東至今澠池縣境,其都城為上陽城(今三門峽市區(qū)李家窯村一帶)。而毗鄰晉國的虞國比較弱小,但地勢險要,是晉國通往虢國的必經(jīng)之路。虢、虞兩國相互依存,結(jié)成聯(lián)盟。晉獻公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知道,不滅虞國,兼并虢國是紙上談兵。而欲滅虞國,虢國必然出兵相助,晉國必將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這時,大臣荀息向獻公獻上計謀。一為美人計。選晉國美女獻給虢公丑,虢公丑納受了美女,日聽淫聲,夜接美色,怠棄政事。二是離間計。獻公重賄犬戎,挑撥犬戎與虢國的關(guān)系,于是,犬戎與虢國開始連年的戰(zhàn)爭。三是假途之計。獻公用白玉之璧、千里寶馬,賄賂虞公,請借虞國之道? ??出兵伐虢。虞公貪圖財寶,竟許諾晉國假道伐虢。虞國大夫?qū)m之奇勸諫說:虢,虞之唇也,唇亡齒寒,晉今日取虢,而虞明日從而亡也。虞公不聽,遂回許晉國。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遂借道于虞,率軍南下,一舉攻陷虢國要塞下陽。當時,虢公丑與犬戎正大戰(zhàn)于桑田(今靈寶境內(nèi)),聞下陽失守,急回師相救,犬戎卻追襲于后,虢軍大敗。虢公丑幸免于難,回到上陽守御。晉軍圍上陽城五個月,城中糧柴俱絕,士卒疲憊,百姓日夜號哭,城池岌岌可危。晉使人射箭于城內(nèi),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為王卿士,吾不能為降諸侯,虢公丑乘夜開城,帶公族突圍,率家眷奔往京師洛邑。上陽城破,虢國滅亡。晉軍回師,滅掉虞國。從1957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虢國墓和上陽城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發(fā)掘,出土文物數(shù)量之多、價值之高,令人驚嘆。它們在默默地訴說著像謎一樣的虢國歷史,而唇亡齒寒也成了千古遺訓。
Hash:f8b6dc44437878f550d6209f7238a147f63a63ee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