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基諾山寨迎客來
8月13日,村民在基諾山寨內(nèi)售賣基諾族傳統(tǒng)小吃。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8月13日,游客在基諾山寨內(nèi)觀看實景演出。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8月13日,當?shù)卮迕窠M成的樂隊在基諾山寨內(nèi)演奏基諾族傳統(tǒng)音樂。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8月13日,一名導游在基諾山寨內(nèi)介紹基諾族服裝染色原料。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8月13日,游客在基諾山寨參觀。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8月13日拍攝的基諾山寨(無人機照片)。近年來,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xiāng)堅持保護傳承基諾族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扶貧”和“文旅融合”發(fā)展。當?shù)匾栽撪l(xiāng)巴亞村委會巴坡村小組為基礎打造知名旅游景區(qū)基諾山寨,集中展示基諾族特色文化,拓寬基諾族相關文化產(chǎn)品的銷售渠道,助力村民就業(yè)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來源:新華網(wǎng)
西雙版納發(fā)布
ID: xsbnwx
西雙版納發(fā)布
☆歡迎投稿☆
微信號:xsbnwx
主辦:
中共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
西雙版納州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新聞辦
郵箱
xsbnfab@163.com
庚子年尾訪基諾山寨 基諾山寨
基諾山寨是中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西雙版納州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于2006年6月1日,正式開始接待游客?;Z族狩獵樂器"奇科"、"布姑"也已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14年,在深度認知基諾民族樂、舞對其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價值的文化特性基礎上,從刀耕火種、狩獵釀酒到服飾文化、習俗文化直到從古至今的女神崇拜。
基諾族的標識,它是由大鼓的形象演變而來。
關于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說和南遷說兩種?!盎Z”一詞源于基諾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時代,當時出現(xiàn)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為舅舅,“諾”為跟在后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傳基諾族的發(fā)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xiàn)在稱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鄉(xiāng)補元行政村的烏優(yōu)支系居民,回顧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fā)祥地指向這座高山。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基諾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諾山及周圍地區(qū)。
1950年勐養(yǎng)建立區(qū)政府后,基諾山歸勐養(yǎng)管轄。1954年4月,黨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區(qū),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得到了廣大基諾族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跨越。1956年底,普遍成立了換工互助組。1957年2月成立了“攸樂山區(qū)生產(chǎn)文化站”(基諾洛克生產(chǎn)文化站),協(xié)商選舉出基諾族的站長和副站長,全基諾山36村寨,963戶人家,5284人開始享受到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1958年攸樂山區(qū)生產(chǎn)文化站改稱為基諾洛克區(qū)政府,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1981年基諾洛克公社將基諾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基諾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撤銷基諾公社,代之以基諾山區(qū)公所,作為景洪縣政府的派出機構。1988年初,基諾區(qū)改為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xiāng),隸屬景洪縣,境內(nèi)居住著基諾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數(shù)民族 。
另一傳說,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遷徙時曾經(jīng)過昆明和峨山縣的“沒且竜”,后又輾轉至西雙版納的勐遮和勐養(yǎng),最終定居于基諾洛克。基諾族的巫師為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Z族來到基諾山,先定居在一個叫“杰卓”的山梁子上,至今人們?nèi)园堰@塊地方稱為“特巴特前”,意為基諾人共有的地方。據(jù)說基諾族居住在“杰卓”時,以樹葉、獸皮為衣,以采集、狩獵為食,生活相當艱難。由采集狩獵經(jīng)濟到山地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轉化,是基諾族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巨大進步,可是他們的旱稻種籽來得卻不容易。相傳,基諾人因得不到旱稻種籽,于是設法帶獵狗深入到產(chǎn)稻區(qū),讓獵狗在谷堆上打了幾個滾,結果在狗毛里帶回了數(shù)十粒稻種,此后稻種逐漸繁殖,就使基諾族進入了以種植旱稻為主的山地農(nóng)業(yè)時代。
基諾族尊奉諸葛孔明。傳說基諾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進而以“丟落”附會為“攸樂”,這就是“攸樂”一名的來源。這些人后來雖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為了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賜以茶籽,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Z族男童衣背上的圓形刺繡圖案,據(jù)說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時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傳說的真實性雖有待考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諾族同漢族的密切聯(lián)系。
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看,基諾族最早的隸屬關系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統(tǒng)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龍金殿國時,基諾山即為叭真王族的世襲領地。元朝在云南設置行省之后,西雙版納納入元朝的統(tǒng)治范圍。元朝政府設立徹里路,委任傣族土官進行統(tǒng)治。明朝改置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土司統(tǒng)治一直沿至清代。基諾山也是隸屬其轄地。清朝鄂爾泰任云南總督時,為開拓西雙版納,于雍正七年(1729年) “江內(nèi)六版納”,實行改土歸流,基諾山隸屬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樂山的茨通寨筑磚城,派騎兵、步兵約500人駐守該地,設攸樂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煙瘴甚盛”,駐軍和行政官吏病死頗多,后來基諾山區(qū)長期受傣族封建領主管轄,傣族封建領主“召片領”在基諾山頭人中任“雅”、“扎”、“先”。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將基諾山歸小勐養(yǎng)鄉(xiāng)管轄,后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諾族上層頭目中任命保長、甲長,于是,基諾山區(qū)形成“三位一體”的政治組織。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萌芽性質的土地的私有、租佃、買賣關系開始出現(xiàn),當時已有借貸、雇工和類似家內(nèi)奴隸的“養(yǎng)子”,村寨成員內(nèi)部有了貧富分化,富裕者稱“搓果”,窮困者稱“繞赤”,居中的叫“賣馬亞”。極少數(shù)人就其經(jīng)濟地位而言是剝削者,但尚未形成一個脫離生產(chǎn)、以剝削奴隸或農(nóng)民為生的階級。在這里,勞動力的強弱同經(jīng)濟地位的窮富密切相關。比如,同是一個村社的頭人,有的勞動力多就年年有余糧,因而具有放債的能力,而有的頭人勞動力少或多病,就要缺衣少糧,不得不向人借貸或依靠親友接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多數(shù)村寨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
竜帕寨可謂氏族共有制的代表。這個村寨的土地在每年砍樹辟荒前,就以氏族為單位重新進行分配,收獲時按勞動力平均分配產(chǎn)品。竜帕寨也有少數(shù)村寨共有和家庭私有的土地。曼雅寨是土地私人占有制的代表,這種私有土地被稱作“柯德柯多”,可以長期占有使用,甚至能夠轉讓,但當遷離村寨時,必須交還氏族。曼雅寨也有部分村寨共有的土地。
由此可見,盡管基諾族村寨的土地占有形式有所不同,但無論那一種,都還沒有達到嚴格的土地私人所有制的程度,基本上處于村社共有私人占用的階段,這也正是農(nóng)村公社的一個基本特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廣泛實行公有共耕、伙友共耕、私有共耕的形式,也盛行換工互助,狩獵所獲也用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進行分配。
村寨的主要領導為“卓巴”(寨父或稱老火頭)、“卓色”(寨母或謂老菩薩、大齋),他們是村寨中兩個古老氏族的長老,是村寨里享有最高威望的人。擔任此職的唯一條件是年齡最大,而不是勇敢善戰(zhàn),經(jīng)濟富裕,能說會辯。即使他碌碌無為,甚至是個瞎子或啞巴,也得義不容辭地擔任村寨長老的職位。他們?nèi)ナ乐?,繼承人也是同一氏族的最年長者。有些較大的村寨還按年齡安排好了繼承者,“卓巴”的繼承人稱“巴努”, “卓色”的繼承人叫“生努”,他們作為當權長老的助手,在“卓巴”、“卓色”沒有去世前就要從事村寨的具體管理事務。長老的職能主要是主持村寨生產(chǎn)、生活和祭祀活動。譬如,每年播種前只有經(jīng)過他執(zhí)行的殺牲祭鬼儀式,并由其先撒幾顆種后,全村才能播種;過年的日期也由他們決定。一旦長老家中獨有的被村寨成員敬畏的大鼓、芒鑼敲響時,便宣告了新年的開始,村社男女老幼齊至長老家歌舞作樂。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可釋意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過去漢語譯為“攸樂”,故又習稱其居住的基諾山為“攸樂山” 。
關于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說和南遷說兩種?!盎Z”一詞源于基諾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時代,當時出現(xiàn)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為舅舅,“諾”為跟在后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傳基諾族的發(fā)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xiàn)在稱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鄉(xiāng)補元行政村的烏優(yōu)支系居民,回顧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fā)祥地指向這座高山。
基諾族在社會組織內(nèi)部有一種原始的習慣法,作為待人處事的規(guī)矩、判別是非的標準和調(diào)解內(nèi)部矛盾的法度,以此來維護傳統(tǒng)社會中人際關系的正常運行。
這種習慣法又與原始宗教、倫理道德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Z族一敬畏鬼神,二敬畏長老,如在年節(jié)中舉行祭祀時,卓巴、卓色兩家各殺一只雞,以“神的使者”名義宣布傳統(tǒng)的村規(guī)民約。
基諾族一直保留著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guī)民約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兩頭豬、百余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
基諾族村社內(nèi)部土地占有制形式大致有如下3種:一是以村寨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二是以氏族或姓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三是個體家庭的私人占有制。這三種土地占有制形式,在各村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就多數(shù)村寨而言,占優(yōu)勢的則是以父系氏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
基諾族定居在基諾山之初,可能還處在母系社會發(fā)展階段。傳說最早居住在“杰卓”的是一個寡婦,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結婚,后來人口繁衍,便分化出兩對寨子——可以通婚的兩對氏族集團。第一對寨子是詞通和曼鋒,詞通是“父寨”,曼鋒是“母寨”,往后他們又發(fā)展出曼雅、窩莊、回真、生牛等10個兒女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基諾山的前半山。另一對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飄(母寨),其繁衍的兒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為后半山。
關于兩對父母寨的世系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還可以獲得。據(jù)1958年調(diào)查,曼雅寨是詞通寨分出來的“大兒子”,建寨人是姐右,后經(jīng)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臘、白臘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計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長老與開始建寨的父系氏族聯(lián)系在一起。有的村寨人丁不旺,若兩個長老所在的氏族其中有一個滅絕已無長老可立,往往引起整個村寨的遷移。長老雖不具有政治特權,但擁有特殊的地位。傣族土司時,在基諾族中立“帕雅”、“扎”、“先”的政治統(tǒng)治,國民黨政府也曾建立保甲制,但他們往往都與村寨長老制相結合,并沒有也無法取代長老的地位。
后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從建寨人不臘腰算起,已經(jīng)歷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說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fā)展到了父系時代。18世紀中期以后,以血緣為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xù)發(fā)展,到19世紀末,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部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jīng)濟出現(xiàn),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農(nóng)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著氏族血緣關系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遠出迎送,組織隆重的祖?zhèn)鲀x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當?shù)厝藗髡f,在遠古的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幸免于難, 經(jīng)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為夫妻。
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后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里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里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后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里,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系。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的基本社會結構已經(jīng)不是以血緣為單位,而是由不同的氏族共居所形成的地緣單位——農(nóng)村公社。這里的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寨的疆界都有刻著刀槍狀的木、石界標,界內(nèi)的土地歸村社公有,他人不得侵占。每個村寨都有兩個以上的互通婚姻的氏族,而且有兩個長老按傳統(tǒng)習慣處理村社的行政、祭祀和生產(chǎn)等事,儼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天地?;Z山的土地,名義上屬于西雙版納最高領主“召片領”所有,但他對于這一塊世襲領地所有權的體現(xiàn),只是每年派員去收取貢賦,攤派雜役,這并不影響基諾族對山區(qū)土地的實際占有和使用權。
基諾族村社內(nèi)部土地占有制形式大致有如下3種:一是以村寨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二是以氏族或姓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三是個體家庭的私人占有制。這三種土地占有制形式,在各村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就多數(shù)村寨而言,占優(yōu)勢的則是以父系氏族為單位的土地共有制。竜帕寨可謂氏族共有制的代表。這個村寨的土地在每年砍樹辟荒前,就以氏族為單位重新進行分配,收獲時按勞動力平均分配產(chǎn)品。竜帕寨也有少數(shù)村寨共有和家庭私有的土地。曼雅寨是土地私人占有制的代表,這種私有土地被稱作“柯德柯多”,可以長期占有使用,甚至能夠轉讓,但當遷離村寨時,必須交還氏族。曼雅寨也有部分村寨共有的土地。由此可見,盡管基諾族村寨的土地占有形式有所不同,但無論那一種,都還沒有達到嚴格的土地私人所有制的程度,基本上處于村社共有私人占用的階段,這也正是農(nóng)村公社的一個基本特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廣泛實行公有共耕、伙友共耕、私有共耕的形式,也盛行換工互助,狩獵所獲也用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進行分配。
習慣法與倫理道德以民諺、歌曲、古訓等形式來傳播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如俗語說:“巴什不結親,死后可配對。家族內(nèi)不嫁,兄弟間不婚。兩只公雞不住一個窩,一個姑娘不戀兩個小伙。沒有媒人不成婚。把女兒當財產(chǎn),有情人也難成親。不長草的地方不出莊稼,愛虛榮的女人不會當家”。
在離婚儀式中,男方出一壺酒,由女方的舅舅各倒一杯酒,男女各喝一口,余者傾注于地,男方說:“你活著不是我家人,死了也不是我家鬼。”婚姻即正式解除。
后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從建寨人不臘腰算起,已經(jīng)歷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說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fā)展到了父系時代。18世紀中期以后,以血緣為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xù)發(fā)展,到19世紀末,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部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jīng)濟出現(xiàn),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農(nóng)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著氏族血緣關系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遠出迎送,組織隆重的祖?zhèn)鲀x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當?shù)厝藗髡f,在遠古的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幸免于難, 經(jīng)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為夫妻。
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后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里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里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后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里,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系。
基諾族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特懋克” 節(jié)時的祭太陽鼓。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祭器和樂器,一般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祭祀活動還有“喏嫫洛”祭創(chuàng)世神阿嫫杳孛和“好希早”節(jié)時祭祀祖先。還有叫谷魂、“祭大竜”、“祭小竜”等十多種。
極具民族特色的基諾族圖騰。
獨樹不成林,滴水不成河。
基諾山上的掃把樹樹。
柴少火不旺,人少無為量。
進入基諾族村寨,觀看基諾人的表演。這是展示他們祖先的生活。
獵狗不訓不會爬山,孩子不教不會成才。
山上有一棵盤繞在樹上的花卉—綠蘿。我們家里盆養(yǎng)的綠蘿,多少年能長成這樣哦!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
用牛角鑲嵌的大公房標志。
這么多的糧食和食品,是用來貢奉老鼠的。
大公房的門前掛著照片,就是里面這家人和合影。
車杰一家的大公房。父母、兒女,都有自己的房間。
此圖,對基諾族的大公房,做了詳細的介紹。
刻木記事的詳細介紹。
基諾族人沒有文字,他們用刻字記事。
大公房里,基諾人用的狩獵工具。
大公房里,一家?guī)资谌说募Z食,就在這里加工。
基諾族由烏優(yōu)、阿哈、阿細,三個胞族組成。烏優(yōu)胞族的服飾,主要以女帽和銀泡為主。男子服飾則以黑色衣褲為主,全為手工織的布縫合而成。
阿細胞族的服飾,和阿哈族的差不多,只是男人的褲子就不用了。阿細胞族男子褲子,臀部后面會拖著長長的布。而男子衣服后背上的圖案(月亮花)是基諾族獨有的。
大公房里基諾族人,用的防雨工具。
基諾族人的紡織表演。
基諾山人制造工具的地方,其實這種方式早已經(jīng)不用了,只是為游人展示。
游人如織的基諾山寨。
以《攸樂攸樂》實景演出,帶動文化體驗的方法。是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傳統(tǒng)文化,最全面最集中展示。
在這里將有一場基諾族傳統(tǒng)表演(取火種、吞火)。
基諾族的地接導游。她師范大學畢業(yè),普通話說的很好,才考上導游的。
基諾山上生長的高山榕樹。
基諾山寨寨門。
西雙版納牛頭路,神秘的基諾山寨! 基諾山寨
坐落在峰巒疊障、綠蔭蒼翠、群山環(huán)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諾山,位于景洪市東北部基諾鄉(xiāng)巴坡寨,是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全國唯一一個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并以基諾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qū)。
早在我看到基諾山寨的圖片時,就已經(jīng)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地方。太具有民族特色了,這里的故事都是我的最愛。帶著小錕一到山門前,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去一探究竟。
Tips:
1、景區(qū)主要游覽內(nèi)容有:“牛角字”、“門”、“牛頭路”、“祭祖先瑪黑?,旀ぁ?,“奇科、演奏”、“展示”、“創(chuàng)世女神阿膜腰北塑像”、“太陽花壇”、“敬酒迎賓”、 “五神柱”、“大公房基諾文化博物館”、“卓巴房”、“織‘’”、“”、“打鐵” 、“刀山火舞” “染布坊” 、“竹工藝展示”、“民間釀酒”。
2、景洪市版納客運站乘坐去往基諾山寨的車,在基諾山寨景區(qū)下車即可。
從我們走上山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看到了很多的特色,牛頭路,原本以為只是裝飾,其實這些牛頭可都是真的呢。之所以放在這里,是告訴一些朋友,他們的生活很好,有肉吃,牛頭越多越好。
聽著這么有趣的民俗,對這個民族也更加的感興趣。導游就是山寨里的人,她們的家就在山寨中。與我們所理解的家庭結構不同,他們以舅舅為最大,家里舅舅說了算,如果家中沒有舅舅,需要在寨里老人的帶領下,認大樹或者螞蟻堆作為舅舅,因此在寨子里一些有年頭的大樹,還有螞蟻堆,不能輕易去觸碰。
基諾山寨也有美麗的傳說,在山腳下就可以看到一個雕像,這是他們的祖先阿腰,一對男女坐在正中間,他們的確是夫妻,只不過他們是親兄妹,因為一次事件,寨里的人被殺光了,他們兄妹躲過了這場劫難,于是繁衍后代,躺在這座山上的雕像就是母親。她的手很長,直到我們走在了她的手上,才意識到原來踩在腳下的竟然是她的手臂。
再繼續(xù)走,可以看到幾位奶奶在紡織,她們族內(nèi)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紡出來的,很漂亮,當時真想穿上試試。小錕看著老奶奶紡織,很感興趣,遲遲不想離開。
走進她們的臥室,與其說是臥室,不如說是一個通用的大客廳。分別有不同的房間,每個房間標注著誰在居住。幾個族里姑娘坐在客廳里聊天,總是覺得她們的生活有些單調(diào),但想來,這原本就是族里的生活嘛。
后來遇到一對爺爺奶奶,看著他們安詳?shù)淖谀抢?,我忍不住要求合影,在征得她們同意的情況下,我和小錕坐了過去,在他們前面有一個小桌子,桌子上擺放著小米還有雞蛋。原來,這里出嫁的姑娘,都要接過族里有身份的年長的老人的小米和雞蛋,預示著幸福和正式成為大姑娘了。
另外爺爺奶奶還在我的手腕上綁了黑白色搭配的細繩,這代表族里最崇高的祝福,女左男右的方式。至今我回來很久了,還在戴著。我想等到自然脫落的時候再說吧。
同時我們也趕上了族里的演出,他們的舞蹈很有民族特色,沒想到這么精彩。他們并不是全職的舞蹈演員,他們的樣子看起來很年輕,實際上有很多人已經(jīng)結婚生子。或許是這里的自熱環(huán)境好,自然樣子也會年輕些,天然的養(yǎng)生場所。生活在這里,也很幸福呢。
欣賞舞蹈期間,還可以品嘗這里的特色小吃,會不會太享受了。感覺棒棒嗒!小錕吃了牛肉還有很多的玉米,這個小吃貨,絕對擔得起這名號。我看他吃的很開心,還分享給同行的哥哥姐姐,給他一個大贊!
基諾民族也是有很多高超技藝的,身懷絕技的有很多人,可謂上刀山,下火海呀??粗麄兊谋硌?,不免心生敬畏。很榮幸可以看到,不過在看演出的同時,也會為他們捏一把汗,畢竟這還是有一定危險的動作。鼓掌喝彩,這是必須的,心里贊嘆著!
當我們往外面走的時候,腳下的路突然變的柔軟起來,低頭看去,原來是竹子鋪成的路。族人很打趣的說,小心掉到橋下喲,掉下去就到老撾了。好吧,不過真的很舒服。
在寨子口,有各種新鮮的水果,免費給游客吃,想吃多少都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打包。不知道為什么,這里的水果超級好吃,小錕吃了很多。大家都在說,水果原汁原味,所以額外好吃。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去這里,好好的感受,感受這里的生活。
想要和我一樣走過這里,不妨把問題拋過來吧!
新浪微博:@青春河邊巢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碩士,親子旅行自媒體達人,專欄作者。已出版《親子自助旅行指南》一書,在多家廣播電臺、電視臺作為嘉賓分享親子旅行。多家旅游、母嬰雜志供稿人,代表中國親子旅行KOL童星朱佳煜赴馬來西亞拍攝親子旅行宣傳片。同時為《中國親子游》一書十大作者之一;兒子小錕,被千萬網(wǎng)友們起名為:“錕寶”,同時被戲稱為:“看著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