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堤

楊公堤

楊公堤

在西湖的西面 , 明朝時有一條南北相連的長堤 , 叫楊堤 , 又稱楊公堤。 據(jù)了解 , 南宋后 , 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 , 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fēng)一直到明朝中期 , 當(dāng)時西湖己處于泯滅的危境1503 年 , 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力排眾議 , 于 1508 年 2 月 2 日開始疏浚西湖 , 耗時 152 天。當(dāng)時毀田 3481 畝 , 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bǔ)益蘇堤 , 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條與蘇堤相對 , 從棲霞嶺西側(cè)起 , 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fù)唐宋之舊 , 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 人們?yōu)榱思o(jì)念他 , 稱此堤為 “ 楊公堤 ” 。清代 , 由于里湖淤淺 , 楊公堤以西多為居民田桑之地 , 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 (1724) 楊公堤終因里湖不斷淤淺、田桑擴(kuò)大而廢去。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堤長3328米,寬約12米。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時任杭州知府的楊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筑于湖西山麓的一條長堤。后人為紀(jì)念他開浚西湖的功績,稱為楊公堤。堤上亦有六橋,俗稱“里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huán)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后呼應(yīng),合稱為“西湖十二橋”。清朝以后,里湖逐漸淤塞,田桑擴(kuò)大,楊堤被廢。1947年,在楊堤的舊址上修筑西山路。2002年12月開始,“西湖西進(jìn)”工程啟動,楊公堤歷時十月完工。 其余大部分淤泥則被堆在湖西山麓邊,筑成一條長堤。堤上筑六橋,首橋因近凈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稱“環(huán)碧”;第二橋,因是金沙灘水的出處,便名“流金”;第三橋因近龍?zhí)叮铟钅獪y,時有祥光浮水,題曰“臥龍”;第四橋便是“隱秀”;第五橋因橋畔建有“三賢祠”,取《詩經(jīng)》:“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賢。第六橋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長矣?!对姟吩啤L發(fā)其祥’,非浚導(dǎo)不可”,題為“浚源”。這六座橋被人們稱為里六橋,與外六橋合稱“西湖十二橋”。百姓們稱“自是西湖始復(fù)唐宋之舊”。文人墨客也欣喜若狂,紛紛吟詩作畫。當(dāng)時有西湖竹枝詞贊道:“十二橋頭日半曛,酒壚花岸其氤氳。七香車內(nèi)多游女,個個攀簾過岳墳?!?而楊孟瑛因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調(diào)走他任。不久后,楊孟瑛辭官還鄉(xiāng),回了涪陵老家。此后數(shù)百年里,楊公堤歷經(jīng)滄桑變遷。到清雍正年間,湖西又漸漸開始淤塞,至乾隆年,楊公堤以西湖面已不存。抗戰(zhàn)勝利后,當(dāng)時國民政府征調(diào)在杭投降的日軍,以楊公堤為基礎(chǔ)修筑道路,稱凱旋路。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再度修此路,并更名為西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