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山概況】
鵝湖山又名荷湖山,在江西鉛山縣永平鎮(zhèn)北十五里?!躲U山縣志》載: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縣南西湖,諸峰聯(lián)絡,若獅象犀,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钝蛾栍洝份d:山上有湖多有荷,故稱荷湖.。東晉人龔氏蓄鵝,其雙鵝育子數(shù)百,其成翮乃去,更名湖。晚唐詩人王駕有著名的七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鵝湖寺與鵝湖書院】
鵝湖山北麓原有鵝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四學者在鵝湖寺會講,史稱“鵝湖之會”。四人歿后,信州刺史楊汝礪在鵝湖寺西立祠以紀念四賢,為書院前身。淳祐十年(1250)江東提刑蔡抗視察信州,專訪“鵝湖之會”舊址,深為嘆服,于是奏請朝廷賜額為“文宗書院”。
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增建“會元堂”。
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后,稱“鵝湖書院”。清熙五十六年(1717),書院“辟舊址恢擴之”。康熙帝親書“窮理居敬”匾額與“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楹聯(lián)。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為現(xiàn)在建筑格局:院墻前臨照墻,墻內左義門、右義門。建筑共六進:一、頭門;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欄石拱橋,泮池兩各有一碑亭;四、儀門,三楹,兩翼有廡廓;五、會元堂,五楹;六、御書樓。東西兩廓各有讀書號房20幢。書院東、西碑亭內和儀門兩邊走廊上,保存著十幾塊明、清兩代碑刻,其中有江西巡撫白潢撰文《頒賜鵝湖書院御書記》一碑,詳細記載了康熙皇帝御書和懸掛儀典盛況。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疾與陳亮鵝湖同憩,瓢泉共酌,長歌相答,極論世事,成為流傳青史的又一次鵝湖之會。從此鵝湖名播海內。
【青史留名鵝湖之會】
第一次鵝湖之會------朱陸講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呂祖謙在福建與朱熹二人合編《近思錄》完稿后,邀請朱熹前往鵝湖寺與陸九淵、陸九齡進行學術討論,意欲調和朱熹和陸九淵兄弟在學術上的分歧。時朱熹奉祠家居崇安。朱熹接受邀請與呂祖謙同至鵝湖寺。六月初,二陸亦欣然應邀前來。兩方在鵝湖展開了激烈的辨論。有劉子澄、趙景明、潘叔度,陸九淵的門人朱亨道、鄒斌等學者參加旁聽。這就是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
鵝湖會上朱陸就“教人之法”展開辯論。朱熹主張“先致知而后存心”,強調通過對外物的考察來啟迪內心潛在良知。陸氏兄弟則主張“先發(fā)明人本心”,
“先存心而以易簡自高”,反對過多讀書窮理,以為讀書不是成為至賢的必由之路。呂祖謙則對雙方的觀點“甚有虛心相聽之意”。他對朱陸的評價是:“元晦英邁剛明,而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子靜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标懯祥T人朱亨道在《文集》卷三十六中記述說:“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所適從。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更欲與元晦辯,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復齋止之。趙、劉諸公,拱聽而已。”朱熹后來回憶道“始聽瑩于胸次,卒紛繳于談端?!笨梢姶髱焸兾鲛q之認真,激烈。
<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從故鄉(xiāng)浙江永康專程來江西訪問辛棄疾。時值辛棄疾病中,“我病君來高歌舞,驚散樓頭飛雪”,知 己相逢為之振奮。兩位壯懷激烈文采飛揚的愛國詞人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性之所至拔劍起舞。盡情傾訴報國之志。陳亮“逗留彌旬乃別”。離去次日,辛棄疾意猶未盡,復又追趕陳亮,他追到鷺鶿休時,雪深泥滑不能前行。挽留陳亮未遂,辛棄疾獨飲方村。夜半投宿于吳氏泉湖回望樓,夜聞鄰人笛聲凄然感傷。賦《賀新郎》詞,抒發(fā)惜別之情,以淵明,臥龍自比比亮。此后,辛陳賦詞多首唱和,慷慨悲歌令后人掩卷嘆息。辛陳鵝湖之會,高山流水劍膽琴心留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