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爺廟

五爺廟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于臺懷鎮(zhèn),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dāng)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盎食恰敝寥f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圣觀光者。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

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

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

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臺山在六月法會期間,名角,名戲都必須安排在萬佛閣演出,意思是給五龍王唱戲。

五爺廟里殿內(nèi)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里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yīng)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chǎn)物,它承擔(dān)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著當(dāng)?shù)匕傩掌砼物L(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的愿望。

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莊嚴(yán)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愿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yīng)的象征,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

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建筑特色:萬佛閣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爺?shù)?、戲臺、僧舍組成,呈四令型。

寺廟古松掩映,殿內(nèi)香煙繚繞。觀其建筑格局,方知這里的布局非常別致,外觀呈兩層樓房的文殊主殿座東向西,俗稱“五爺廟”的配毆則座北朝南,正南面還有戲臺一座。據(jù)史科記載,萬佛閣最初建于明代萬歷四十四年,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筑手法為三檐四出廊,呈歇山頂,內(nèi)供同樣大小的佛像一萬尊,因名萬佛閣。

上層供地藏王菩薩與閔公父子,并有七千斤生的銅鐘一口懸掛;下層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賢、觀音三大世像,造型生動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