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福田凈寺

松江福田凈寺

福田凈寺系繼承松江泗涇地區(qū)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題“東田禪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張涇“嚴家庵”等數(shù)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場。松江水鄉(xiāng)佛國,泗涇佛根久遠。早在吳越王室正元年(926),陸寶庵由陸寶山三遷至吳淞之曲的盤龍?zhí)翙M塘口(今泗涇淀浦河歸龍橋西首),得吳越王御賜《妙法金字蓮華經(jīng)》,從而成為泗涇地區(qū)最早的禮佛道場。

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遷至七寶,此后信士張澤舍宅而為七寶教寺。陸寶庵東遷十里后的十年,高僧應瑞篳路藍縷,募化擇地,以啟山林。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成請真宗皇帝賜額,御題頒額“東田禪寺”,同時頒題“七寶教寺”,使東西梵宮并峙,譽起龍廷。至明初洪武年間,又增觀音閣,鑄銅塔(迎陽塔)藏經(jīng)。至明萬歷年間,同時建造普渡、福連、武安三座三孔大石橋,每橋跨拱券石上皆刻“南無阿彌陀佛”,被遠近客商禮敬為“水鄉(xiāng)佛國”。東田禪寺西側橋上也因焚香點燭而留下“香花橋”之地名。民謠頌為“三弓(三橋)一箭(銅塔)安一方”,即指當年勝景,亦成為六百多年后重建泗涇安方塔的契機偈語。

原泗涇上海溫度儀表廠東至滬松公路邊近百畝間,就是當年東田禪寺的遺址所在,東田禪寺的遺跡直至1958年尚存。建國后上海最早出版的鄉(xiāng)鎮(zhèn)志《泗涇鎮(zhèn)志》載:“泗涇地區(qū)自宋朝真宋年間始建東田寺起,即有佛教傳播……本鎮(zhèn)規(guī)模和影響最大的是東田寺(即小普陀)”。除此之外,泗涇地區(qū)史載還有龍興庵、北田寺、谷雨山廟、朱莊廟等寺院,但均已先后湮沒。

1994年,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并始終有所流傳的尼庵“嚴家庵”獲準成為泗涇鎮(zhèn)的臨時宗教活動場所,時負責人為慧清師太,其址在泗涇鎮(zhèn)北張涇6號。2000年6月,由松江區(qū)佛教協(xié)會會長、西林禪寺方丈性修老和尚提議,經(jīng)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松江區(qū)人民政府批準,改為比丘道場,并將泗涇鎮(zhèn)上原有八個小廟的土地集中,遷址到今址(即原城隍廟舊址)重建,同年圓通寶殿落成,性修法師慈念應瑞等東田寺歷代高僧大德在泗涇的-之功,激勵后賢-之志,將此寺正名“福田凈寺”。

2003年4月起,受松江宗教辦泗涇鎮(zhèn)人民政府、松江佛協(xié)邀請,兼獲玉佛寺覺醒法師委派,上海佛學院首屆畢業(yè)生、原玉佛寺庫房副寺明非法師成為古鎮(zhèn)泗涇福田凈寺的監(jiān)院。在其主持下,福田凈寺著手恢復叢林制度,完善寺院建設,傾心于名鎮(zhèn)名剎的規(guī)劃。至2006年8月,念佛樓、天王殿、鐘鼓樓、東廂房、功德堂、齋堂先后竣工;至2008年1月,法乳堂、西廂房、生活樓等也0竣工,足具千年名剎氣勢。2008年4月,福田凈寺舉行開光落成慶典,信眾數(shù)千人觀禮參加。

福田凈寺共有三進院落,山門建在石徑牌坊的盡頭,左側門題“不二門”,右側門額“三摩地”,山門為雙層重檐建筑。山門后左右各立鐘鼓樓各一閣,山門正對為天王殿,殿后題額“莊嚴慈護”。殿后為福田凈寺的主殿圓通寶殿,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殿后額匾“尋聲救苦”。圓通寶殿后東側有鎮(zhèn)寺之寶,一株五百多年的古銀杏樹;西側掘有放生池,池旁建有觀賞回廊,廊內設有方亭,內供觀音一尊,是為“大悲亭”。圓通寶殿后為廂房式建筑“千佛堂”,其左右各設有圓型拱門,設“般若”“解脫”兩門,各通寺后園林幽處。圓通寶殿兩側各建有步行觀廊建筑,廊內有十八羅漢和釋迦佛祖成長說法等傳達故事的彩繪石雕畫,其姿態(tài)各具神通,甚為傳神。

在天王殿的東? ??兩側各建有一組廂房建筑群,東側有觀音殿,也是素齋館和法物流通處所在地。整座福田凈寺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題,黃墻紅門、灰瓦銀杏,環(huán)境優(yōu)雅,堪與山門外泗涇古鎮(zhèn)的喧鬧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