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藤橋
安宣慰斷藤橋,說的是水西宣慰使安坤夫人祿華于猴兒關計架藤橋,破敵取勝的一段傳奇故事。
祿華系烏蒙土司后裔,安坤妻,康熙十三年
(
公元
1674
年
)
助清平叛,功封柔遠夫人,頗有軍事才干,水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隨營策劃軍務,助安坤指揮部下與吳軍周旋。安坤退守白泥屯后,在前敵指揮建關、設卡、筑墻、修閘布防,祿華則坐鎮(zhèn)糯溪罵衣以那糧倉掌管糧草。
猴兒關地處屯北正面防守的要沖,是百興、陽長、河溪三條大道的交叉路口,上有瀑布飛流直瀉,如銀簾倒掛。下有直徑約
30
米圍圓的小石潭一口,潭水清冽。河溪小河由東向西流經關前匯入劉家渡口,對面是營盤坡,兩岸箐深林密,樹枝藤蔓交叉覆蓋于其上。關的右側背面在要隘處依山設卡,乃從北面進入白泥屯上之“咽喉”。水西軍一到白泥屯,安坤立即集重兵于關上,加固圍墻,增設垛口,置火藥大炮、擂木滾石,嚴陣以待。
吳三桂過水城穿大箐由納雍河上游抵母河段的彭家渡口進入納雍海座,扎營于羊貓山,隔河溪小河與猴兒關對峙,敵對雙方,旗鼓相望。
形勢緊逼,安坤遂集眾將于糯溪罵衣商議迎戰(zhàn)之策。祿華提出,吳軍來勢洶涌,銳氣方剛,不可與之正面交鋒,宜用計方能破敵取勝。安坤依其言,隨命祿華全權指揮。祿華當即召部將阿五、阿于二人密授機宜,要他們在一夜之間于猴兒關與營盤坡的巖上打眼,隔河拉上藤索,將繩頭扣牢于兩邊巖眼之內。在兩岸交叉的藤蔓上搭一座浮橋,用泥土蓋上,使敵人不易察覺。同時挑精兵在巖眼處埋伏。此外。在羊角上捆燈籠,晚上把羊子趕到藤橋上,點上燈籠火把,擊鼓吹角誘敵。何五、阿于二將依計而行。入夜。關上燈籠火把亮如白晝,鼓角齊鳴。吳三桂在海座羊貓山大營觀察,疑水西軍偷襲,即命大隊人馬出擊,倏忽沖到橋上,聞關上三聲炮響,才知上了當,但撤退已來不及。這時伏于巖眼處的水西軍,一齊動手,揮動斧頭、刀、鋸砍斷藤索,吳三桂的人馬皆墜入橋下死于水中。相傳吳三桂的胭脂馬也墜入潭中淹死。《大定縣志·平水西逸事》記述“把總王乙及三百人咸墜巖死”。
戰(zhàn)后,猴兒關前尸橫遍野。后來,由地方里、甲將兩軍陣亡的將士骸骨在幺哥營安埋,人稱萬人墳。
昔日雄關要隘而今已變通途。
李瓊瑤、尚崇俊有《詠猴兒關》詩云:
高飛瀑布瀉銀濤,倒掛藤蘿千萬條。
峰嶺崔嵬升碧漢,層巒聳翠達青霄。
千車負運煤千噸,二水川流關二橋。
牛馬豬羊集市上,鼎新開放喜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