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順馬鞍山

廣順馬鞍山

馬鞍山

馬鞍山海拔1444米,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距縣城27公里,馬鞍山腳即廣順鎮(zhèn)。明代前馬鞍山稱為馬嶺,清代改稱天馬山,書寫天馬呈圖,民國以后統(tǒng)稱為馬鞍山。

馬鞍山可作為廣順歷史的見證之一。據(jù)《廣順州志》記載:

“《一統(tǒng)志,金筑廢司》注引、

《黔記》:明洪武四年酋長密定歸順、罷金筑府置金筑長官司于斗笠寨,永樂十一年密定子得珠遷于馬嶺(即馬鞍山)之陽,曰壩寨,即今州治也?!笨梢婑R鞍山在當時就很有名氣。

山上原建有碑亭,順北山脊有數(shù)百石階,樹木森森,百年茂密。清嘉慶六年二月廿肅武威縣19歲進士張澍到廣順任知州,曾登山考察作記,在其所著的《續(xù)黔書》卷六中,有一篇《長壽草》提及馬鞍山。內容如下:

廣順署后即馬鞍山,古樹叢林,虬蟠云結,而懸崖峭陂,尤饒奇草。郁郁蔥蔥,要皆神農磨唇之所未嘗,壯武《博物》之所未志也。見有葉舒如梅瓣者,圓莖修枝,枝即抽于葉心,枝各一花,花分五瓣,色深碧,中蕊須猩紅,亭亭倩秀,不與群草伍。問之小隸,對曰“長壽草也”,聳然異之。夫員邱有不死之樹,食之延壽,郭景純游仙之所詠也,洛陽光明殿前,有長生樹二株,晉華林園植長生樹二株,皆樹也。惟《周髀算經》言“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花。漢武時日支國獻活人草三莖,死孝將草覆面即活.”又《河圖玉版》云“防風之二臣,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共刃,療以不死之草。是皆奧窟真宅,靈岳名山,乃產此嘉卉,供仙夫之餐。黔蠻鄉(xiāng)也,毒霧淫霖,蒸生野莽,蔓延充塞,道弗難行,每思如雉氏法,刈夷蘊崇之矣。無論無朝虹之垂輪,芳苡之戲鳳,洞冥之燭夜,望舒之隨時,吉云之飼纖離馬,地日之招三足烏,即卻睡迎涼之葉,護門懷夢之,組輪布帛之英,功德文章之秀:概未之見,顧安得長壽名葩,媲祖州返魂之香,驂瓊苑養(yǎng)神之芝哉?或異域音訛稱偽,未可知也。然聞今廣西柳州,亦有不死之草如茅,食之多壽。此草疑即《山海經》之草云。

張澍所說的長壽草,確是馬鞍山生長,當?shù)厝朔Q“吊蘭花”。1993年據(jù)專家考察,認為馬鞍山喬灌木的生態(tài)隔層,是國際上至今尋找的研究標本。故此,馬鞍山作為文物保護有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1984年8月1日長順縣人民政府以長政字(1984)42號文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