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

新政嘉陵江離堆,位于儀隴縣城西南60余公里的新政鎮(zhèn)治北,它與灌縣都江堰離堆、樂山市烏龍山泯江離堆、共雅縣岷江離堆,合稱四川內(nèi)河四大離堆。

新政離堆,后有靈寶寨,面對火焚山,上鄰邱子溪,下接白路壩,是一橢圓形半島。嘉陵江水,洶涌澎拜,緊鎖堆麓,環(huán)繞于百尺削壁之下。三面臨水的離堆其水勢回漩,船行到此,回頭三望,始能繞過離堆,駛向下游......離堆峰巒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綠草爭艷。無論是季春三月踏青之時,或是暮秋重九登高之際,自新政鎮(zhèn)牛頭山巔遠眺離堆,但見云遮霧掩,水天相連,頓生“勝跡縹緲祥云間,孤堆虛無仙人攀”之感。

新政知縣李澍國撰《離堆連云》七律一首,贊道:

離堆突兀映斜曛,遙指山頭不斷云。諸嶂易學(xué)七里霧,數(shù)峰擬住三茅君。

林巒斗絕形無偶,遷謫客來思不群。苦雨凄風(fēng)荊棘里,磨崖碑面滋苔紋。

從新政港橫渡到對岸的長耳巖,再改乘小木船順江而下,約3里,即到離堆巖旁,棄舟登岸,拾級而上,數(shù)百十步即到離堆山頂。沿堆緩行,但見離堆背依福中山,面臨嘉陵江;南北兩翼為溝壑所隔,開成一個與母山似斷非斷的半島。

據(jù)史料記載鮮于士簡任隆州刺史(今四川南部縣)時,舉家定居新政。士簡,倜儻豪杰,多奇卓異,以萬缶之產(chǎn),周濟天下士大夫,并與妻兄著作郎廣漢嚴(yán)從皋、殿中侍御史何千里,俱以氣概相宜,不肯仕官,竟以壽終。新政鮮氏一脈,自士簡公在些落籍茲土,不十年而子孫相代,三世尹京,二子專城,一門載榮,堪稱巴蜀盛族。

鮮于士簡之長子,鮮于仲通,少好俠,以鷹犬自娛,輕才高氣,年二十余,尚未知書,父常責(zé)之。于是乃新政離堆鑿石構(gòu)室,屏棄人事,慷慨發(fā)憤,勵精為學(xué),讀書欲睡,以針鉤膝,血流至足曰:“安有勤奮苦讀,而不能破萬卷書?!苯K于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仲通舉進士高第,歷官佃州新都尉、劍南采訪支使、山南西道彩訪支使、左衛(wèi)兵曹、監(jiān)察御史、西山督察使、劍南節(jié)度副大使等職,后因功湃司農(nóng)卿、贈太子少保、湃中散大夫京兆尹。

唐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因忤楊國忠,貶邵陽郡司馬,后移漢陽郡太守一年,又改任天水郡太守。60歲,因病卒于任所。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鮮于仲通之弟鮮于叔明,出任商州刺史時,于新政嘉陵江西岸離堆山,奉置“景福宮”,后為“忠賢祠”,鄉(xiāng)人稱“離堆觀”。

離堆山東崖靠嘉陵江邊的盤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池水源于桂花井,水由石罅中溢出,澄清明凈,冬溫夏涼,沏茶煮飯其味甘醇。注解杯池之左,有一石室可容一人,即鮮于仲通當(dāng)年讀書之處。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時任邢部侍郎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因上疏忤旨,被謫貶為蓬州(今儀隴大寅鎮(zhèn))長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經(jīng)新政時寫有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鮮于氏離堆記》。

為了紀(jì)念顏魯公在新政離堆留下的足跡和墨寶,后在離堆山上修建了“顏魯公祠”,并立碑記述。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監(jiān)察御史盧雍題跋并書寫的宋馬存所撰之《顏魯公祠記》,刻在一塊長2.1米、寬0.805米、厚0.164米的石碑上,碑首呈孤形,豎立在顏魯公祠堂內(nèi),故名“顏魯公祠之碑”。碑陽刻《顏魯公祠記》,碑陰刻唐吳道子所繪觀音立身像。

離堆山頂,原有一座明清時期多次毀而重修的忠賢祠,祠堂是專為顏真卿、鮮于弟兄建造。

祠內(nèi)今契清道光年間重修祠宇時豎立的一塊記事碑,碑高1.42米,寬0.85米,碑面字 跡比較完好,系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端午日忠賢祠落成時,由保寧府教諭李義德撰文,新政壩縣丞沈壽榕以隸書寫成的建祠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