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寺造像碑

中興寺造像碑

河南省鎮(zhèn)平縣楊營鎮(zhèn)賈莊村西南(500米)處有座中興寺(又名登禪寺),寺院內有一座碑樓,里邊嵌立著一通造像碑。據南陽志第三十九卷記載,該寺始建于北魏元年(公元38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碑刻于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統三年(公元537年),距今已有1460多年的歷史。

造像碑呈圭形,通高184厘米,寬82厘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造像佛龕,下部為碑文。佛龕內深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四飛天。釋迦大佛跏趺坐于中間方座上。袒露右胸,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著復褶垂于座前。二弟子身著雙頜下垂式袈裟,侍立于佛后兩側。佛和弟子身后有火焰紋桃形頭光。二菩薩位于佛前兩側,跣足立于俯瓣蓮花座上。頭戴花蔓冠,寶繒順肩下垂,帔帛覆于雙肩,頸飾項圈,胸佩瓔珞。下身著垂地長裙,分別手持拂塵和蓮花。佛后上方刻有四個飛天,左右分上下兩層,飛天頭戴花冠,佩頸圈和臂釧,折體上飛,衣帶飄拂,分別手持蓮花和琵琶。飛天之間顯現一束吉祥的佛光。雕像構圖嚴謹,刀法洗煉,線條疏朗,雕技精湛,所雕人物栩栩如生。菩薩身材勻稱,飛天飄拂的帔帛,羽狀的裙尾,流動的飛紋,極具動感?;颈A袅吮蔽和砥诘乃囆g風格。“文革”時,可惜部分雕像遭到破壞。

碑文記述西魏振遠將軍、步兵校尉、前河北太守、鎮(zhèn)固城大都督、周城縣開國男白寔(字雙城)率固城上下村邑、諸郡守人、都督戎主、十州武藝,為國主大王雕造中興寺石像的事跡。還記載有當時的南陽、新野、順陽三郡太守、縣令、剌史、別駕、都督、校尉、將軍、丞、尉等文武官員62人,向該寺捐施田地和物資的情況。這些對研究西魏的行政、軍事建制、管轄區(qū)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其中的地名、職官多有未見于《魏書》和《北史》的記載,可補史料之不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碑文筆體結構嚴謹,筆力強勁。筆意婉潤遒美,字取橫勢,方筆曲線,波挑隸意尚存,成為后世書法的一種典范,史稱“魏碑體”。千余年來,文人墨客,前來拓摹,或欣賞玩味,或饋贈友朋,或臨摹學書,或收集珍藏,絡繹不絕。

1950年,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即通令鎮(zhèn)平縣人民政府對此碑要妥為保護,嚴加管理(“保護好中興寺文物珍品(造像碑)”)。1956年、1962年、198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別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