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肅橋

孝肅橋

孝肅橋,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蕪湖路,東邊連接南淝河,橋西與巢湖路交口,橋東接壩上街交口處,是合肥市東西走向的主要跨河橋之一。孝肅橋始建于宋代。原名通津橋,后為紀念宋朝名臣包孝肅公(即包公),該橋被命名為孝肅橋。

安徽省合肥市蕪湖路的東邊連接南淝河的地方,一橋飛架東西,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孝肅橋,橋西與巢湖路交口,橋東接壩上街交口處,是合肥市東西走向的主要跨河橋之一。

歷史變遷

古廬州水多,自然橋也多,但一座橋和一位歷史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這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孝肅橋歷史上幾度修復(fù),幾度重建,幾度易名。史料記載,孝肅橋始建于宋代,1309 年重修,1496年復(fù)修,清康熙六年(1667) 和道光四年(1824)又兩度復(fù)修。嘉慶八年的志書上(1803)記載該橋名為通津橋。光緒十三年(1887)再度續(xù)修。繼之為紀念宋朝名臣包孝肅公,該橋被命名為孝肅橋。

1936年,曾將原橋改建成木結(jié)構(gòu)車行梁式橋,《廬州府重修三橋記》稱:“……跨于城之東南者為浮橋……”,因與我國傳統(tǒng)石拱橋結(jié)構(gòu)不一樣,民間又稱之為大洋橋,后于抗日戰(zhàn)爭中被毀。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再次重新建設(shè)孝肅橋,但至解放初期已經(jīng)破爛不堪。195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出資將橋面板更換。1952 年孝肅橋又被洪水沖毀,當(dāng)時安徽省分為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皖北行署指示公路局在此建橋,新橋為鋼筋混凝土樁基、雙排架橋墩,上部為下承式貝雷式鋼架木梁木面,橋長52.32米,橋?qū)?1.5米,其中雙車道每邊凈寬3.34米,兩邊人行道各寬1.04米。

到了1963年,因使用多年,木質(zhì)的橋面已經(jīng)腐朽,行車十分危險,合肥市政府決定改建。1964年11月,改建的新橋竣工,因連接?xùn)|西蕪湖路,遂被命名為蕪湖路橋,后來還曾經(jīng)改叫延安路橋。新橋長53.17米,行車道寬14米,兩邊人行道各寬2.5米,系鋼筋混凝土鋪裝。此橋設(shè)計荷載汽車10噸、掛車80噸,橋下凈高7米,達六級航道標(biāo)準。

孝肅橋橫跨合肥南淝河已近千年,可謂經(jīng)歷了滄桑歷史,見證了淝河兩岸的巨大變化。1990年,市政府順從民意,決定將蕪湖路橋復(fù)名為孝肅橋,賦予了橋梁以歷史的厚重,讓它時刻提醒著我們:“直則萬世之公道伸,平則天下之人心服?!?/p>

孝肅橋曾入選合肥“十佳老地名”,其入選理由是,最能體現(xiàn)包拯精神的老地名,“孝于人民,肅于律己”成為今人的“座右銘”。

今天的孝肅橋

佇立在孝肅橋畔,雖是寒冬臘月,但溫暖的冬陽曬在身上,依然是暖橋西的萬達廣場威斯汀酒店暖洋洋的感覺。遙望兩岸風(fēng)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令人如癡如醉。趙樸初親筆題字的孝肅橋旁,街頭游園里依然有許多人在散步、聊天、打牌。孝肅橋坐落在繁華的都市商圈,西鄰的萬達廣場,集大型百貨及高端寫字樓住宅樓于一體,是合肥市區(qū)規(guī)模大、檔次高的城市綜合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