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寺始建于公元四世紀十六國時的石勒時期。現存的彌陀寺遺存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比圓明園始建時間還要早五年。占地面積42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后四合院式,正殿面闊三間,石徹拱式建筑,偏殿面闊四間,石柱石梁穿斗混合構架。后院正殿歷千年滄桑仍風骨猶存,巋然屹立,其余各殿均已傾圮,但廢墟之上文物甚多。除八通記載寺院興衰修建及佛教東漸南播歷史的碑刻之外,雕刻精湛的獸頭、門蹲、柱石都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特別是兩尊2米見方、重達千余斤的青石龜形辟邪令人嘆為觀止,龜背之上所負石碑已去,然插碑之槽仍歷歷在目、碩大無比,足有一米之長、近尺之深。這一巨形辟邪由整塊青石鑿成,惟妙惟肖,動感明顯。龜形辟邪的出現也指明了彌陀寺創(chuàng)建時間當在常以龜為辟邪的東漢前后,其名霸下,形似龜,喜負重,為“龍生九子”之一,至今仍昂首向前,欲奔青山。
在建筑風格上,彌陀寺建筑群具有明顯的異域特色,粗獷簡約,規(guī)模宏大,視覺沖擊力極強。同時,這一千年石殿還兼?zhèn)渲惺絺鹘y(tǒng)工藝,琉璃瓦和迭石技術的采用,以及以龜形辟邪為代表的石雕、磚雕工藝,都具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水平。彌陀寺這一罕見的兼有胡漢異族風格的古代石建筑群,反映出十六國時佛教東漸、少數民族內遷、太行山中段榆社地區(qū)出現胡漢大雜居、小聚居的歷史景象;也反映出在榆社籍后趙皇帝石勒的推動下,黃河流域開始出現民族融合趨勢的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