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良舍造像碑

南良舍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于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碑正面為一以殿閣為主體的上下兩層群體造像,碑身上佛神造像共計33個。所有造像造型神態(tài)迥異,有端坐的、打揖的、詠經(jīng)的、閑逸的和飛天的等等。表現(xiàn)手法既有立體型、浮雕型,亦文有線描型,表現(xiàn)了高超、細膩、豐富的雕刻藝術。

碑陰中下為魏碑體碑文,字數(shù)四五百左右,因大量文字剝蝕不清,難讀成文,但部分字體尚清晰可辨.其中有這樣的一些文字:“故太常卿揚州(使)君之玄孫□□□唯那□□□□曇和□□上胄□□隆洪并,世跨趙國,姿性沖散,玄鑒□朗,抱慧水以洗心,佩慈風以蕩思。知道不類,絕理必□□□□□□立伽監(jiān)之禪室,又率眾一百□人造石像一軀□□□□”。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

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與當時佛教領袖曾開鑿大同武周山石窟的曇曜同輩),為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后所造。由碑文所記可知曇和的六代祖爺爺曾任西晉太常卿揚州刺史,其家?guī)状鸀楣?,是居住趙國邢地的大戶。而曇和生來“姿性沖散,玄鑒□朗,抱慧水以洗心,佩慈風以蕩思。”虔崇佛教,其筑禪室,率眾人造石佛像。

在碑正文下,有助造石像功德名錄,比丘僧曇和名列第一,是碑造像記字體雄健、質(zhì)樸沉厚,又不乏奇險跌宕之變化,為典型成熟魏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