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米湖村

舍米湖村

舍米湖村位處鄂湘渝三?。ㄊ校┙唤绲膩眸P縣百福司鎮(zhèn)。全村170戶60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內有一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擺手堂。因其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被譽為“神州第一擺手堂”。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擺手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大師彭昌松、鼓手彭承金被命名為“擺手舞傳人”,百福司鎮(zhèn)被國家命名為“擺手舞藝術之鄉(xiāng)”。

2013年入列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舍米湖,土家語為“陽光照耀的小山坡”。這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土家村落,全村170戶600多人都是土家族,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村黨支部書記彭承榮說,他們是唐末年間遷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龍的后裔。村里人世代事農,民風淳樸,不沾賭、不沾毒,唯好擺手舞。

舍米湖村西南有一擺手堂。獨立于村寨之外,崛于坡,隱于松柏古樹之間。堂前有石碑二座,分別為清道光年間彭氏家族籌建和同治二年修復時而立;堂門,正南方位;有院墻用山石砌筑,均兩層內空,堅不可摧,密可隔音;門前有長柱形條石牌坊,立柱與橫楣接榫處,左右各鑲半月形石牙一塊;進門,一石甬與堂相連。堂前有場,占地500平方米有余,夾植高大古柏五株。神堂正檐,“擺手堂”三字,莊重圓潤,何人所書,無從考證。堂,一字形構建;屋三間,正中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神位如真人般大小供奉其中;左右各間,松木鋪地,杉木掛頂。無雕梁畫棟和斗檐飛拱,與一般寺、觀、祠全然不同。

陸訓忠說,1956年考察發(fā)現(xiàn)舍米湖擺手堂后,來鳳縣全力挖掘擺手舞文化,奠定了“神州第一擺手堂”、“擺手舞之鄉(xiāng)”的基礎,擺手舞由此進入大雅之堂,日本、新加坡等國研究人員專程到舍米湖考察,武漢歌劇院等專業(yè)藝術團體實地研習,擺手舞由此跳進了武漢,舞進了北京。

舍米湖的擺手舞特色濃郁,新奇好看。其技為:擺同邊手,出同邊腳,順拐、顫動、躬身屈膝,略微下沉,時而“單擺”,時而“雙擺”、“迴旋擺”,形多似“砍火渣”、“挖土”、“種包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其主要伴奏是鑼鼓,時有擺手歌穿插其間,歌、舞、樂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