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山書院,以書院所面對的興義城南筆架山而得名,是今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始建至今已近200年,歷經(jīng)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1905年,筆山書院轉辦高等小學堂,附設師范講習所,后改為興義簡易師范學校(隸屬于省立興義中學)、興義鄉(xiāng)村師范學校。1926年改為興義初級中學,1941年更名貴州省省立興義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省政府決定將原省立盤縣師范學校遷往興義筆山書院院址內(nèi),與簡易師范合并,正式定名為貴州興義地區(qū)師范學校。1975年8月,經(jīng)省委批準,改為興義地區(qū)五七師范大學。1978年4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建立興義師范??茖W校,1982年隨黔西南州的建立改稱黔西南州民族師范??茖W校,1993年改為黔西南州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
1905年,高等小學堂堂長徐天敘帶領學生魏正楷、王文華、竇簡之、熊鳳階、高致祥等13人赴省誠貴陽報考通省公立中學,在入學考試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傳開,學堂名聲大震,毗鄰的滇、桂兩省學子紛紛前來求學。
百多年來,學校培養(yǎng)了各個時期國家和盤江八屬的文化、科技、藝術人才,以及有影響的軍政要員、商界名流,不少學子出內(nèi)拔萃,卓有成就。其中有民國初年任貴州省長的劉顯世,有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的王伯群,有任黔軍總司令的王電輪(文華),有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的何應欽。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跋涉千山萬水,奔赴革命勝地延安、參加抗戰(zhàn)的黃俊、肖君盛將軍。近半個世紀培養(yǎng)的萬余名中師和師專畢業(yè)生,在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為我國社會進步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有戴東勇、楊踽、潘洪范、黃大榮、譚洵、劉坤久、潤維等地州級以上的干部,羅安仁博士等教授和工程師;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1986年農(nóng)歷除夕那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在胡錦濤(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王安澤(時任黔西南州委書記)的陪同下視察了黔西南民族師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