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黃姓宗祠旅游景點「廣州黃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導(dǎo)讀:廣東省黃姓宗祠旅游景點「廣州黃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里?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里 黃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青塘的黃氏宗祠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里?

廣東東莞市企石鎮(zhèn)江邊村黃氏祠堂

江邊黃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筑,屬于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東莞市企石鎮(zhèn)江邊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圍自然村交界處,占地面積654平方米。

據(jù)《江邊黃氏族譜》記載,江邊黃姓先祖南宋時因戰(zhàn)亂從江夏(今湖北漢口一帶)幾經(jīng)周折南遷定居于江邊,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0年),族裔黃學(xué)伊中舉出仕為官(官至江西撫州通判),倡議之下,興建黃氏宗祠

結(jié)構(gòu):

江邊黃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寬五間,進(jìn)深三間,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梁架式結(jié)構(gòu),中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式設(shè)計,內(nèi)置36根石柱作支撐梁架;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二、三進(jìn)各設(shè)有明天井兼回廊,三進(jìn)另辟有左右?guī)俊?/p>

黃氏宗祠布局合理,寬敞、明凈、莊嚴(yán)、大方,帶有明顯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內(nèi)保留有明江西撫州左堂黃學(xué)伊題書的“起鳳”正門牌匾、海瑞題贈的楹聯(lián)(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緒皇帝嘉獎黃龍韜的木刻圣旨?xì)埣?,還保留有一批精細(xì)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構(gòu)件,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祠堂頭門斗拱式牌樓,屬于當(dāng)時較高規(guī)格的建筑。

全國黃氏總宗祠在哪里

全國黃氏總宗祠聚集在廣東省。

黃姓,遠(yuǎn)古稱黃氏,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jì)》記載,黃氏,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fā)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jìn)入浙江,在金華地區(qū)形成了金華黃氏;金華黃氏有一支,在五代時期,由黃玘、黃贍父子遷到江西修水,在修水縣形成雙井黃氏,雙井黃氏在北宋時期出了個馳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黃庭堅;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jīng)安徽、江西,抵達(dá)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黃氏。

黃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華黃氏大裂變的同時,作為金華所自出的新安黃氏也經(jīng)歷了同樣的裂變和分析。據(jù)追遠(yuǎn)堂《陡妥黃氏宗族》和其他族譜的記載,在宋元以來近千年歷史演化的過程中,新安黃墩黃氏宗族,由隋唐時期的一個江夏分支,竟成為一個擁大小40余個各級分支氏族的黃姓大宗族,散布在東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茲將各支始祖及其派份、來源開列如下,若你是黃姓子孫,或許會從中發(fā)現(xiàn)你們家族血緣之根:

新安黃氏 始遷祖黃尋,江夏九世黃積之子,自江夏始遷新安黃墩。

黃屯黃氏 始遷祖黃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黃德之子,自黃墩始遷歙縣黃屯。

潭渡黃氏 始遷祖黃芮,江夏二十三世、黃屯三世黃光之子,自黃屯遷歙縣潭底。

下市黃氏 始遷祖黃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黃大之子,自潭渡始遷歙縣下市。

潭東黃氏 始遷祖黃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黃義之子,自下市遷潭東。

小路,黃氏 始遷祖黃享壽,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黃佛之子,自潭渡遷歙縣小路口。

揚(yáng)州宿松黃氏 始遷祖黃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黃永韶之子,自潭渡遷安宿松縣。

古關(guān)黃氏 始遷祖黃貴一,江夏四十世、黃屯二十世黃X之子,自黃屯遷古關(guān)。

左曰黃氏 始遷祖黃儀,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黃士堯之子,自黃墩遷安徽祁門縣左田。

盱眙黃氏 始遷祖黃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黃遜之子,自左田遷江蘇盱眙縣。

古城黃氏 始遷祖黃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黃叔宏之子,自左田始遷安徽黟縣古城。

西城黃氏 始遷祖黃繼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黃修之子,自古城塘遷歙西城。

石山黃氏 始遷祖黃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黃勝之子,自西城塘遷石山。

橫岡黃氏 始遷祖黃志宏,同為黃勝之子, 自西城塘遷歙縣橫岡。

鮑汀黃氏 始遷祖黃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黃瑰之子,自左田遷安徽婺源縣鮑汀源。

橫槎黃氏 始遷祖黃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黃叔仲之子,自鮑汀源遷歙縣橫槎。

石門黃氏 始遷祖黃昱初,同為黃叔仲之子, 自鮑汀源遷歙縣石門坳。

茗園黃氏 始遷祖黃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橫搓四世黃明同之子,自橫搓遷江西饒州德興縣茗園。

資興黃氏 始遷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資興縣令,任滿擇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遷清江,文憲公遷汝城樓江,文權(quán)公遷樂昌樟村。至1949年,已傳47代,共75200人,仍以資興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陽、酃縣及廣東仁化、樂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猶等地。族譜創(chuàng)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續(xù)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啟5年(1625)四修,清時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興長富坊黃氏 始祖日新公,元進(jìn)士,湖南潭州路達(dá)魯花赤總管。生子二:華甫、興甫,興甫籍湘潭;華甫遷永興縣右?guī)L富坊。至1906年,已傳23代。

桂陽橋市黃氏 明萬歷間由耒陽布美村遷此。族人分布于本鄉(xiāng)大富口、陳家邊、黃家圖三村。

桂陽泗洲黃氏 始遷祖無鑾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龍泉縣遷泗洲寨歐菜園定居。

宜章白沙鄉(xiāng)漿水黃氏 始祖鼎公,字時舉,原居衡山,唐大歷3年(768)進(jìn)士,初任廣東南海縣縣令,旋升連州刺史,任滿后擇連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順、起宋,長子起順,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遷居宜章縣西南五十里漿水,子孫分布于漿水村附近,少數(shù)居湘潭、寧遠(yuǎn)、藍(lán)山、桂陽等縣。至1948年,已傳41代,共約2萬余人。宗祠、家廟、族立學(xué)校俱設(shè)漿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譜。

宜章白沙鄉(xiāng)龜爻黃氏 始遷祖星玉公,唐季由廣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貢士任宜章教諭,任滿后卜居于白沙鄉(xiāng)龜爻。族人分布白沙數(shù)十里之鎖石村、泗灣、黃家灣等處,雜居于郴縣、臨澧、嘉禾各縣。至1949年,已傳32代,居宜章者約2400人。1935年十修族譜。

宜章白沙鄉(xiāng)梅溪黃氏 始遷祖子瓊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義,勤王兵敗,自江西沇江始遷郴州北湖塘,旋遷宜章縣白沙鄉(xiāng)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縱橫十余里及藍(lán)山、新田、寧遠(yuǎn)、桂東、衡陽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傳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設(shè)梅溪。族譜始修于明正統(tǒng)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黃氏 明成化時自福建莆田縣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黃氏 宋時自江西泰和縣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黃氏 宋時自江西泰和縣徙宜章八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qū)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yùn)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于汾川,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于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缎绿茣分杏小扮吖埽ㄔ趶V西境內(nèi))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漢時置郡。此支黃氏為三國黃蓋之族所在。

2、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quán)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肅永昌一帶,為酒泉黃衍之后。

4、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后。

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dāng)時的官吏都很嚴(yán)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夸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的發(fā)源地應(yīng)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于楚之后,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nèi)遷到楚國腹地(今河北境),今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jù)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nèi)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縣東南一帶)。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于長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于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廣泛。

青塘的黃氏宗祠

青塘黃氏宗祠是為紀(jì)念青塘黃氏開基始祖永興公而建造的。永興公,諱潤。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戶軍人家中,排行長(共五兄弟),其父黃有能公(軍名王志努),是番禺縣楊氏都第十三圖兩潭堡(今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兩下村)人,從軍,于洪武廿七年從廣州左衛(wèi)派遣至碣石衛(wèi),協(xié)助都司花茂督造衛(wèi)城,后調(diào)任大安屯軍總旗,及至年邁返鄉(xiāng),軍務(wù)由長子世襲。居住大安屯(今陸軍環(huán)珠寨),又移居舊屋(大安山仔頂)。彼時,明朝政治也發(fā)生了變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興公順勢應(yīng)變,在黃民山烏石隴買置產(chǎn)業(yè),于天順年間(1458—1464年)率子孫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著在兵崗搭寮(現(xiàn)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海豐縣坊廓都九圖,戶首黃承業(yè)(正式由軍戶變?yōu)槊駪?,由王姓轉(zhuǎn)為黃姓)。

五百多年來,繁衍了二十幾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萬多人外,居住在海豐汕尾等十幾個鄉(xiāng)村的長房裔孫就有二萬多人,目前,青塘黃氏后裔移居省內(nèi)外,海內(nèi)外有近十萬人。

黃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初為斗篷式結(jié)構(gòu),廂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個家族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出于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的需要,時任族長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長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錦公、友玉公、興萬公等族干宗長,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紀(jì)大躍進(jìn)年代(1958年),神龕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學(xué)當(dāng)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發(fā)起,成立修繕宗祠理事會,開始集資,付興寧覓師擇日,并于當(dāng)年開工,將祠堂進(jìn)行了全面修復(fù),同時重置神龕,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進(jìn)行了隆重的慶祝,四鄉(xiāng)六里的黃姓宗親及友好鄰邦都前來祝賀。今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當(dāng)年12月2日(即農(nóng)歷十一月初八)舉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慶典活動!

Hash:6687fee5fb73f862c6fec9af16612be654e22de0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