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周邊的人類文化遺址
導讀:黃河周邊的人類文化遺址 河南的黃河遺址,急急急!
半坡遺址 BC4800~BC4200 距今約六七年 陜西西安半坡村屬于新石器時代,開始有了原始農業(yè),種植粟、蔬菜、麻
河南的黃河遺址,急急急!
第一節(jié) 半坡文化
[編輯本段]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其實長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為沒有被直接延續(xù)下來,所以就被世人所遺忘了。
在黃河流域發(fā)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與之相反,在長江流域發(fā)現的古遺址卻不多,這可能與南方高濕高溫的氣候有關。黃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而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紋陶文化。印紋陶文化與南方的百越文化關系密切,兩者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征。印紋陶文化在南歐(如巴爾干半島)也分布較廣。除此之外,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還分布有細石器文化。細石器文化在中亞分布較廣,與中亞相鄰的新疆也屬細石器文化,所以中亞的細時期文化與我國西北地區(qū)的細石器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系,還需進一步考證。
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qū)別于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制石器轉向磨制石器;
二、 由采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現。
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榱耸澄锏纳a者。采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yè)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yè)革命,第三次是工業(yè)革命。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從該村發(fā)掘出一個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是黃河流域很重要的一個文化遺址,1952年被發(fā)現。遺址有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qū)、制陶作坊區(qū)和墓葬區(qū)。
居住區(qū)發(fā)現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筑和地面建筑,形狀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撐,墻壁是泥墻,墻面用草拌泥涂抹。房子大小有十幾、幾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發(fā)現的窯址有6座,有豎穴式和橫穴式兩種,其空間較小,直徑只有1米左右。
墓葬區(qū)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甕、盆、缽等為葬具,葬具上還留有小孔,估計是為靈魂轉世所留。另外還發(fā)現一具木板葬具,這是唯一的一個木制葬具,不過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為單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里的原始居民種植粟、芥菜、白菜等農作物,飼養(yǎng)綿羊、山羊和豬等家禽,另外淡水魚和野味也是他們的食物。
發(fā)現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他們的生產工具有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磨盤、磨棒、刮削器、敲砸器等,骨器有骨錐、骨針、骨刀、骨鉤、骨叉等。
他們的生活用具是陶器,陶器有夾砂和泥質兩類,器形有缽、盆、碗、罐、甑、瓶等。彩陶上黑彩多、紅彩少,紋飾有象征性圖案(如人面、魚、鹿、蛙)和幾何圖案(如三角、方格)。其中人面魚紋是彩陶上最典型的紋飾。這里的彩陶還剛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彩陶的制作工藝才成熟。
在陶器上還發(fā)現有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淵源之一。在中國境內,人類最早把類似文字的符號刻畫在陶器上,等后來刻畫到甲骨上的時候,符號就成為了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
第二節(jié) 老官臺文化和裴李崗文化
[編輯本段]
老官臺文化遺址1955年發(fā)現于陜西華縣,1959年進行發(fā)掘。后來在甘肅泰安大地灣也發(fā)現同類型文化,所以老官臺文化也稱大地灣文化。老官臺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臺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而磨制石器則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
生活于此的原始居民開始種植粟類作物,還養(yǎng)豬養(yǎng)狗,生產工具有石鑿、骨鏟、角錐等。
住房為圓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墳墓是長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為陪葬品。
當時的制陶工業(yè)還很原始,燒制溫度低,器物種類也少,彩陶工藝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類型有夾砂粗紅陶和細泥紅陶、細泥黑陶和細泥白陶,紋飾有繩紋、斜線紋、附加錐紋、錐刺紋和刻槽紋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小口平底鼓腹甕等,彩陶只有沿外襪紅寬帶紋的三足缽。
在大地灣古文化遺址發(fā)現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缽為主。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陶器上的那10多種符號,它們比半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的刻劃符號要早1000多年,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該遺址之中還發(fā)現一座類似宮殿的建筑,該建筑的地面與現在的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與老官臺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同一時期的還要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賈湖文化,它們都是新石器時期的代表。
裴李崗文化遺址于1977年在河南新鄭被發(fā)現,該遺址中的建筑、墓地和陶器都與老官臺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有帶足磨盤、磨棒、帶齒石鐮、雙弧刃石鏟等,骨器有骨箭、骨針等,另外還要木制的弓。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形有碗、缽、鼎、壺、杯、罐、甕、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紡輪。該遺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號,也是一種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于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發(fā)現,它稍晚于裴李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筑、石器和陶器等均與裴李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開始向彩陶過渡。遺址中還發(fā)現? ?農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雞等。
賈湖文化遺址在河南舞陽,距今8000多年,也屬于裴李崗文化類型。遺址中發(fā)現有契刻符號的龜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還發(fā)現骨笛和酒器,這對音樂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節(jié)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編輯本段]
仰韶村處于河南省澠池縣,從該地的古遺址上發(fā)現了許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鏃、石紡輪等,骨器有骨針,陶器有缽、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遺址有大量石斧、骨鋤的發(fā)現,表明當時農業(yè)的發(fā)達。另外還在墓室中發(fā)現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說明粟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
骨錐、骨針和古輪的出現,說明當時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縫紉和紡織技術。發(fā)現許多豬、牛、馬的骨頭,說明當時已有了畜牧業(yè)。石鏃、骨鏃的出現,表明當時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時還表明當時已由狩獵生活向原始畜牧業(yè)和農業(yè)過渡。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還發(fā)現許多磨制的玉片、玉瑗、海貝等,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換關系。新疆盛產玉,所以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但甘肅遠離大海,所以海貝是怎么傳遞過去的,值得探究。
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彩陶在窯中燒造,但還沒使用陶輪,其表面有或紅或黑的幾何圖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狀差別很大,這種技術可能是從西北的甘肅一帶傳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區(qū)的新疆、甘肅、青海、陜西等區(qū)省,還覆蓋了華北和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陜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后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顏色黑多紅少,沒有半坡類型的圜底缽。后岡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彩陶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紅色。大河村類型的彩陶多為白陶。據推測,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黃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從5000年前一直持續(xù)到2500年前后,然后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后來的夏商文化。長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黃河流域的還要早,但后來都中斷消失了。而傳承有序的黃河流域文化從未中斷,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近期在河南靈寶市西坡村發(fā)現了一個屬于仰韶文化的遺址,在該遺址中發(fā)現了一座宮殿,據推測,它很有可能就是黃帝的宮殿。考古人員還在其周圍發(fā)現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萬人口的都城,它應該是當時部落聯盟的聚居地。
龍山文化的遺址位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1928年被發(fā)現。
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鐮等,另外還要蚌鐮和挖土用的雙齒木耒。他們飼養(yǎng)豬、狗、牛、羊、雞、馬等。
龍山文化也稱? ?陶文化,黑陶制品質地精細,造型優(yōu)美,用陶輪加工并在窯中高溫(1000℃)燒造。這種高溫技術的掌握,為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準備。龍山文化主要分陜西、河南和山東三大類型。
無論是彩陶文化,還是黑陶文化,都應該是發(fā)源于中國本土,與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沒發(fā)現有什么繼承關系。
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青銅器,它表明龍山文化開始向青銅文化(夏商文化)過渡。這一時期的精致陶器也與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名叫后岡的地方,發(fā)現一個古文化遺址,成“三疊層”形式。它的上層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即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認為這里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第四節(jié) 大汶口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編輯本段]
北辛文化遺址位于山東滕州境內,與龍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屬于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它稍晚于裴李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與裴李崗發(fā)現的類似。
大汶口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筑與裴李崗文化類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圖像刻畫符號不同于仰韶文化中的幾何刻畫符號,它們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繼續(xù),1923年在甘肅臨兆被發(fā)現。它的彩陶很發(fā)達,繼承了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為主,中期出現有黑、紅相間花紋,晚期多是黑、紅二彩并用。在遺址之中還發(fā)現一把青銅刀,它標志著石器文化向青銅文化過渡,是一個金石并用的時代。
與馬家窯同時期、同地點是辛店文化,距今3000多年。它的彩陶很多,器形以罐為主。從辛店文化的基本特征上看,已基本上進入到了青銅文化。
我國先秦之前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代,一個是石器時代(250萬年到3千年),二是青銅時代(夏商周),三是鐵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
Hash:5a376a6044a9b2f5897c745f7f1057ac8ef8ff70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