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狩留在廣宗的軼聞地名詩賦
——兼論其口頭文化遺產(chǎn)價值
李云豪
編者按:這是作者2009年10月在西安“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秦俑學(xué)第七屆年會”會上的論文。
【內(nèi)容提要】 《史記》記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五次巡狩歸途中,崩于沙丘平臺,遺址在今河北省廣宗縣平臺村一帶。因此,這里留下了很多秦始皇帝的軼聞傳說,及至地名和詩賦。這些口頭傳說和詩賦資料,其內(nèi)容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吏的忠君觀念,二是儒家和被兼并六國敵對勢力的攻擊,三是文人墨客的評說。由始皇帝巡幸并客逝廣宗派生出來的多元口碑傳說,是不同階層的人,各自的解讀方法和記錄形式,它們使正史更豐滿、更生動、更可信,也更接近大眾生活,不可用也沒必要用文物考證的標(biāo)準(zhǔn)認定其虛實。兩千多年的傳承積淀,形成“秦始皇在廣宗”民間傳說的文化空間,具有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價值。建議全面搜集整理始皇帝巡幸路經(jīng)地方的口碑軼聞。
【關(guān)鍵詞】軼聞 地名 詩賦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來秦陵、秦俑博物館參觀考察的學(xué)者和游客,面對秦始皇陵偌大的封土和威武宏大的秦俑陣容,往往聯(lián)想到秦始皇帝當(dāng)年的落魂之地在什么地方?!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在第五次出巡歸途中,“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沙丘”即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這里因歷史上沙丘綿延起伏而得此地域名稱,“平臺”即商紂王所筑的苑臺,在縣城近北側(cè)?!吧城鹌脚_”即《中國古典園林史》所稱的“沙丘苑臺”,也稱沙丘囿,建于商紂王在位時的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間,為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座帝王園林。司馬遷所記秦始皇帝崩于沙丘平臺,趙高、胡亥、李斯在此發(fā)動了襲位亡秦的“沙丘政變”,實指到了周秦時期這里建的沙丘宮殿群。在始皇帝客逝于此之前的85年,趙國的趙武靈王因其長子在沙丘發(fā)動宮變就活活地餓死在這座沙丘宮里。
對于始皇帝客逝廣宗,司馬遷只惜墨如金地記載了那么幾句。然而始皇帝由鮑魚作陪、安然地乘著辒辌車走后,他為廣宗留下的軼聞傳說、地名文化、文人詩賦至今薪火相傳,具有重要的口頭文化遺產(chǎn)價值。
現(xiàn)將廣宗縣地域性的軼聞、地名、詩賦搜集整理如下。
一、廣宗有關(guān)始皇帝的傳說
㈠、“廣宗好大堂,威縣好城墻,巨鹿好牌坊”。這一歌謠在今邢臺一帶自古傳至今。作為官員公開審理案件的大堂是舊時衙門的主體建筑,現(xiàn)存明代廣宗縣衙的大堂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風(fēng)雨,保存完好,為省級文保單位,可謂廣宗古城的鎮(zhèn)城之寶。廣宗大堂“好”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大堂的頂脊兩端裝有“吻”,“吻”也稱蚩吻,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只有皇宮或皇帝御批才能鑲嵌。秦代廣宗大堂的吻,傳說是秦始皇帝金口玉言讓鑲上去的:相傳,廣宗知縣得悉始皇帝東巡歸途中要駐蹕廣宗,為了借機裝上蚩吻提高廣宗縣衙的規(guī)格,知縣特意對大堂進行修繕。待始皇帝到了廣宗以后,知縣引始皇帝到縣衙修葺工地巡察,大堂頂上的瓦工故意將磚瓦放得搖搖欲墜,幾乎要掉下來,始皇帝看見了,忙說:“要安穩(wěn),安穩(wěn)!”,借用“穩(wěn)”和“吻”的諧音,知縣遵旨謝恩之后,廣宗大堂的蚩吻就這樣安裝鑲嵌上了?!笆蓟实郾烙谏城鹌脚_,停欞廣宗大堂,移葬驪山腳下”,又因秦始皇在廣宗大堂停欞,明永樂二年(1404年)復(fù)建時,其風(fēng)格和規(guī)格由永樂帝御批。一座縣衙大堂的修建,先后由兩位皇帝御批,是廣宗大堂的“好”之所在。
㈡、肩負著差糧徭役重負的老百姓,也想用“安吻”的招兒讓始皇帝免除廣宗的糧差。城南霍城寨村村民煞費苦心建造了一座宮殿,其結(jié)構(gòu)獨特:只用檁條,沒用梁。秦始皇聽說以后,想去看看,村民打算待始皇帝觀看時隨口說,好是好,就是沒梁(糧)之類的話。丞相李斯看出了其中的天機,提醒了皇帝。始皇帝看后連聲說“好,好,好,”就是沒說下語。承載著這個傳說的無梁(糧)殿,歷代村民們不知捐資翻修了多少次,至今尚保持著原有的遺形,香火不斷。在農(nóng)村基層“征糧納稅難”的年代,這座沒梁殿倒在心理上為村干部幫了忙:一些不愿繳納公糧的村民到殿里燒香時常觸景生情,自我反思說,皇上還不免咱們的皇糧哩,“種地納糧,天經(jīng)地義”便默認了。
又有兩件奇聞傳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誘惑著他去觀看。說本縣除了有豪華的沙丘宮以外,還有一口特大的鐵鐘和一座特大的寺院:城南牛家寨村有座鐘樓寺,寺里有口特大的鐘,敲擊以后遠聞“五州四縣兩省頭”;城內(nèi)南街的一座古寺院規(guī)模非常大,大到“大和尚三六千,小和尚牛毛一般”。始皇帝親自去觀看,結(jié)果見到的是一口平常大小的鐘。所謂的“五州”原來是寺附近的五個村。分別叫鄭三州、喬三州、胡三州、高三州、大三州;鐘樓寺位于廣宗、平鄉(xiāng)、曲周、邱縣四縣和直隸、山東兩省交界的地方;老城南街的寺院更是玄得離奇,在面對石佛寺街的南大街路西,建有一座瓦房,其內(nèi)置一尊龍生九子之一的狻猊,俗稱石獅子,在其頭上鏤刻成一座一米多高的佛龕,里面刻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佛像,可兩旁題字曰:“獅子頭上修座廟,方圓三千六百頃,一人把守,萬人難進;松滿林,罩滿寺,大和尚三千六,小和尚牛毛一般,下雨七天七夜瓦垅不濕,好馬跑不過三遭來。”橫批刻:石佛古寺。
秦始皇帝受了騙,氣急敗壞,怒火攻心,一病不起。
㈢、因為秦始皇挖掘了孔子墓,驗證了孔子詛咒他死在沙丘。民國二十二年版《廣宗縣志》記載:“秦始皇發(fā)孔子墓,見冢內(nèi)有記云:‘后世一男子,自稱秦始皇,上我堂,躍我床,顛倒我衣裳,行至沙丘而亡’果驗?!鼻厥蓟适欠裢诰蛄丝鬃幽?,無據(jù)可考?!肮灐倍职亚厥蓟实纳城鹚酪蚶卫蔚囟ǜ裨谕诰蚩鬃幽股稀?/p>
㈣、始皇帝是被讖語嚇?biāo)涝谏城鸬?。始皇帝五次巡游的目的主要是視察統(tǒng)一六國后的各地形勢和尋找仙藥。這第五次出巡,當(dāng)始皇帝還在齊魯舊地時,聽說在原趙國沙丘那地方,有趙國貴族要聚眾造反,每日聚集兵馬操練,把莊稼地踏成了平臺。這是他最為敏感和關(guān)注的問題,于是他放棄求仙藥回折,直奔沙丘。當(dāng)返至平原津時患了重病,他顧不上養(yǎng)病,又緊趕幾日,七月丙寅這一天到了沙丘,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問郡守:“此地有人聚眾造反?”郡守回稟沒有。始皇帝聽了郡守的回稟,才松了一口氣。隨后忍著病痛陷入了沉思,他回想此次巡游,又求仙藥無獲,自平原津染病以來,雖不讓群臣言及后事,可病情越來越重,看來,欲求長生不老怕是不可能了……之后,就有了始皇帝頒遺詔給長子扶蘇,讓他回咸陽為自己辦理喪事,三人集團篡改遺詔發(fā)動“沙丘政變”的事件。
(五)人活著由衙門管,人死后由陰司衙門城隍廟管,所以,衙門和城隍廟并稱“陰陽二衙門”。主持城隍廟的神叫城隍爺,全國各地各府、州、縣的城隍廟里,城隍爺?shù)?a href='/techan/32888' target=_blank>塑像戴的都是紗翅“官帽”,而唯獨廣宗的城隍爺戴的是“王帽”,即帝王行朝儀、祭禮時所戴的冕旒。為什么廣宗城隍爺?shù)墓偌壌?,和帝王平等呢?就是因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魂落廣宗,其魂魄也要由廣宗城隍爺管理。因此,廣宗城隍爺?shù)穆毼簧駷榈弁跫?,戴冕旒?/p>
二、因始皇帝巡幸而取的地名
承載著各個傳說記憶的地名,是始皇帝巡幸廣宗留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㈠、《史記》記載的秦始皇帝駕崩地“沙丘平臺遺址”約一萬多畝。遺址上有三個村,村名分別謂大平臺、前平臺、后平臺。這三個村均因《史記》記載商紂王在這一帶筑沙丘苑臺,趙武靈王和秦始皇客逝沙丘平臺而得名。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標(biāo)志碑及“沙丘平臺紀實碑”立在大平臺村南。
㈡、在廣宗縣的北端有個村莊叫司(飼)馬莊,傳說是因為秦始皇巡游的車隊在這里喂過馬,并把有病的馬寄養(yǎng)在該村而得名。這村尚留有兩尊上馬石,上面刻著靈芝圖案,用來紀念始皇帝在這里上馬和東巡求仙藥。御隊來到司馬莊,跟隨始皇帝出游的丞相李斯從土著那里得知,此地是孔子預(yù)測秦始皇要亡在“沙丘”的屬地后,急命御隊匆匆啟程了。臨行前,為感謝全村老百姓為御隊喂馬,李斯傳始皇帝旨意賜村名“飼馬莊”,后來一姓金的大戶從山西遷來,把村名改為官稱“司馬”了;還由于這村西邊一個村里姓王的紳士為御馬送來七斗高粱,始皇帝賜村名七斗店。因此流傳有歌謠“知道七斗店,不知道廣宗縣”。
㈢、為了盡快脫離“沙丘”地界,馬夫把御車趕得飛快,始皇帝急切地從車里探出頭來,當(dāng)他目睹飛奔的御駕把路旁的一個小女孩碾壓在車下時,隨口痛惜道:“哎呦,我的兒??!”之后,庶民為攀龍附鳳,借皇帝的金口玉言,以此女為皇帝之女,將埋葬女孩的墓叫“皇姑墳”,遺址在司馬莊村北。
㈣、壓死小孩自然是不祥之兆,再加上孔子墓內(nèi)那揮之不去的讖語,始皇帝心煩意亂,更想急于離開“沙丘”,總覺得御車跑得慢,問李斯:“走過多少城了?”丞相深知皇上的煩惱和急切心情,便安慰他:“一百城了?!保ò偈歉艛?shù),言其多。城,是指城與城之間的距離。)事后,鄉(xiāng)民就把始皇帝問路程地方的這個村莊叫做“百城”,到了民國初年才改成今天的“柏城”。
㈤、在柏城村南十多里有個村莊叫張魏,據(jù)當(dāng)?shù)匕傩諅髦v,這里在秦代是座皇家離宮,因秦始皇帝在這里歇宿。后人建造的玉皇閣,分上下兩層,頂脊金磚琉璃瓦,并有吻等禽獸裝飾,像皇宮樣式。張魏村名原為“張威”,取秦始皇帝東巡“張揚威德”之意。
㈥、從張未村西行,御隊被漳水(今稱老漳河)阻隔在了東岸,于是用門板將始皇帝抬過河。從此這村叫“板臺(抬)”;過河前始皇帝坐在圈椅上等候亭長籌集門板的地方叫“椅子圈”;抬過河上路的地方叫“皇路口”。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此兩處遺址分別筑成了方圓十丈,高丈余的土臺,被視為“圣土”來紀念始皇帝過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老漳河擴挖,兩處遺址被毀,但村民都可指認遺址位置。用門板抬始皇帝過河的情節(jié),鄉(xiāng)民們演繹傳講得生動有趣,講起來津津有味。
㈦、始皇帝在今廣宗縣城北側(cè)的北三里莊因病重停止了用膳,這里留有古名“斷飯莊”;是在后平臺原村址上(今該村西)命歸西天后穿的殮衣(當(dāng)?shù)孛癖娝追Q妝槨衣),現(xiàn)在群眾仍稱這片地方為“妝槨地”。
三、《廣宗縣志》載錄清代以前詠秦詩賦
口頭傳述是歷代鄉(xiāng)民的傳承方式,作詩填詞入志書是文人士大夫的傳世形式,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秦始皇帝在廣宗的口碑文化遺產(chǎn)。摘錄明、清版《廣宗縣志》的詩賦選錄如下。
沙丘臺
元·王惲
其一
一從奇貨落韋機,秦自莊襄統(tǒng)己非;
大寶前依王命論,牛當(dāng)馬后一何為。
其二
高壁投來讖已真,沙丘臺下泣宮臣;
事機說到還元處,造物于中太戲人。
平臺古寺
清·王悃
魚分龍臭曾茲臺,野寺清風(fēng)入夜哀;
卻憶咸陽宮苑好,西風(fēng)吹散楚人灰。
平臺懷古
清·喬承寵
草暗荒臺紺宇邊,祖龍車駕幸何年。
海船不載長生訣,磷火游鼬起墓煙。
倚寺平臺
清·劉揖
蕭蕭紺剎古河邊,突?;呐_不紀年;
云是秦皇曾稅駕,無勞博浪已成煙。
倚寺平臺
清·吳存禮
閑來憑吊數(shù)春秋,閱盡滄桑土一抔。
本籍兵爭百戰(zhàn)得,卻同瓦解片時休。
祖龍霸業(yè)車中恨,主父雄心宮里愁;
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丘。
平臺懷古
清·張翊
荒臺孤峙化城邊,衰草腓腓冷歲年。
西去鮑魚千古恨,空余日暮幾條煙。
沙丘賦(節(jié)選)
清·王素文
維王建國,畫野辨方,厥初有漢,肇我堂陽。天文入昴宿之度,禹貢列冀州之疆,有宗城宗州之代異,亦時革時置而更張。及皇朝而應(yīng)運,仍隸籍于古襄。爾乃沙崗起伏而蜿蜒,濁河奔沸而湍瀨,壯形勢而鐘秀靈,縈埛郛已成襟帶,珍禽瑞獸之叢生,嘉樹異草而云靄,銀屑皺縠,紋以如波。土屋三煙縷而堪繪。亦衡漳大陸之間一都會也。
則有沙丘廣殷王之宮,平臺落秦皇之魄,主父探鷇而蕭條,世祖洗馬而煊赫。公孫之界橋,雪消太師之牧草。沙積鯀堤、靈冢之荒唐,風(fēng)臺定陵之變革,羌吊古而憑今,徒見壒飛與月白。
四、幾點認識
綜上所調(diào)查整理的始皇帝在廣宗之傳說、地名淵源和文人墨客的詩賦,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記錄和解讀始皇帝巡游廣宗并客逝于此的人,可分為三個階層及相應(yīng)的三種態(tài)度:第一個階層是平民百姓和地方小吏。底層民眾出于天子崇拜的思想觀念,以始皇帝臨幸為幸事、為之自豪。如被御車壓死的女孩因皇帝嘆惜“我的兒”,其墓便叫“皇姑墳”,始皇帝路過和駐蹕地方的村名如板臺、張魏、司馬莊等,甚至于世俗認為與“死”相關(guān)聯(lián)不吉利的地名如孝路、亮尸臺至今沿用,知縣設(shè)法在大堂上安吻,則表現(xiàn)了地方小吏正統(tǒng)的忠君意識。第二個階層的人是秦統(tǒng)一的敵對勢力。從口碑資料中反秦的火藥味可窺見一斑。利用讖言緯語作為吉兇的符驗和征兆,是當(dāng)時流行的神學(xué)迷信活動。這里又分兩類,一是被兼并的六國復(fù)辟勢力。如上所述,秦始皇死因的一說是,被讖語嚇?biāo)涝谏城鹌脚_的,顯然是做了亡國奴、階下囚的趙國貴族設(shè)想要達到的復(fù)仇目的。趙國是在被秦兼并的六國中軍事力量最強、唯一能和強秦抗衡的國家,這是始皇帝聞知原趙國屬地有復(fù)辟造反跡象,立即返至沙丘的原因。結(jié)局讓秦始皇在沙丘宮去陰間會見趙武靈王去了,實現(xiàn)了趙滅秦的冥想。二是被“焚”被“坑”的儒家。儒家的鼻祖孔子生前就料到尊崇法家的秦始皇將來要挖他的墓,因此,在墓中留言,果然,“秦始皇發(fā)孔子墓”,“行至沙丘而亡”??鬃铀烙杏嗤廊擞镁曆灾渌懒嘶钊?,儒家戰(zhàn)勝了法家。由此,不難看出,當(dāng)時利用讖緯神學(xué)詛咒始皇帝和秦政權(quán),是敵對勢力在博浪沙擲鐵錐、在蘭池宮行刺等暴力暗殺秦始皇的同時,是在政治輿論上的宣泄、誹謗與反抗。第三個階層是記述始皇帝詩賦資料的文人墨客,他們較客觀公正地評價始皇帝的死因,以詩作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感慨。如元代大學(xué)士王惲作的題為“沙丘臺”的詩:“高壁投來讖已真,沙丘臺下泣宮臣;事機說到還元處,造物于中太戲人。”他一方面認同始皇帝死于大通觀照壁上“來到沙丘一命亡”的“讖已真”,一方面又為始皇帝這樣的死因鳴不平,認為始皇帝的死因應(yīng)該恢復(fù)它的本來面目,如是死于讖言,主宰萬物的上帝也“太戲(辱)人”了;清代的兩位作者吳存禮和張翊(其身份不清)都用了“恨”字為始皇帝概括身后失江山社稷的亡國教訓(xùn):“祖龍霸業(yè)車中恨”、“西去鮑魚千古恨”,始皇帝在沙丘留下什么遺恨呢?這便是后人研討的是始皇帝生前未立太子?是錯用了奸佞小人趙高和貪官慕榮的李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成為研究政權(quán)交替和接班人這一永恒課題的借鑒。
由始皇帝巡狩并客逝廣宗派生出來的這些多元的口碑傳說,其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正如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張文立先生對“雜史”價值所作的精辟概括:“歷史是復(fù)雜的,因此反映歷史的記錄也是復(fù)雜的。除了缺乏血肉只有骨架的‘正史’記錄外,還有可助骨架豐滿的‘雜史’記錄。這些雜史類有些是神話,有些是傳說,有些是逸文趣事。它們是不同的人對歷史上已發(fā)生的事的另一種解讀方法和記錄形式,有的朋友喻之為‘歷史的影子’。它們可以使歷史更豐滿,更生動,更可信,也更接近人民生活。正是基于這一點,對雜史的采摭在探求歷史人物時,也是必要的?!保ā肚厥蓟屎退車娜恕罚茖W(xué)出版社,2009年4月)秦始皇帝留在廣宗的口碑軼聞故事是活態(tài)傳承的口頭文化遺產(chǎn),是秦始皇帝這個歷史人物研究的組成部分。不惟如此,它也是我們與古人對話,了解和研究古人思想、感情、生活狀態(tài)、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流程的活材料。
有人說,軼聞傳說和地域藝文“不可信”,他們總拿實物挖掘、史料考證來衡量秦始皇帝在廣宗口頭遺產(chǎn)的虛實,那是認定文物的手段和尺度,用來認定“非遺”項目是不合適的,也是不需要的。正如烏丙安先生(中國民俗學(xué)會名譽理事長、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在介紹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孟姜女傳說》口頭遺產(chǎn)及其文化空間時說:“做為口頭文學(xué)遺產(chǎn)的孟姜女傳說,并不需要求證孟姜女和萬喜良是否在某個歷史階段某個地點實有其人其事……。”(《中國文化報》,2009年6月21日,《在哪里哭倒長城并不重要》),始皇帝在廣宗的口頭遺產(chǎn)重要的是和“始皇崩于沙丘平臺”這個歷史事件粘附在一起,和廣宗特定的人文歷史背景和自然環(huán)境粘附在一起,民眾的口頭傳講和文人墨客的地域藝文又都與正史記載相吻合,獨具特色,是任何現(xiàn)代人都不能杜撰生造的。兩千多年的傳承積淀,約定俗成地形成了秦始皇在廣宗的民間傳說文化圈。這個民間傳說文化圈又成了文物保護單位“沙丘平臺遺址”文化內(nèi)涵全方位、多角度的活態(tài)注腳,并不像有的文物保護單位那樣孤立和遠離人民群眾。
從田野作業(yè)的方法論出發(fā),循著始皇帝留下的地名,在村民自然集結(jié)點和遺址上,村民爭相介紹當(dāng)?shù)氐孛褪蓟实鄣穆?lián)系,還往往輔之以各種證物的解釋,生怕你不相信或聽不懂——地名的人文地理背景已溶進了當(dāng)?shù)厝说纳?。鄰縣盜用“沙丘平臺”名義搞對外宣傳,廣宗人表現(xiàn)了極大憤慨,體現(xiàn)了縣人守望本土文化財富的情結(jié)。讓人欣喜的是,目前,廣宗全縣中小學(xué)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把“秦始皇帝在廣宗”列入鄉(xiāng)土教材。因此,關(guān)于秦始皇題材的電視劇,中央電視臺的秦始皇講壇在這里倍受歡迎,秦陵秦俑旅游線的游客也多起來。一言以蔽之,廣泛的民眾傳說,文人詩賦和地名文化,顯示了秦始皇帝在廣宗口頭傳說的生命力和文化遺產(chǎn)意義。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世界遺產(chǎn)劃分為三類:文化遺產(chǎn)、自然遺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五種,口頭傳說和表述被列為第一,即“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媒介的語言?!狈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是精神產(chǎn)品,有很強的個人性、群體性、民族性和區(qū)域性。它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就是為豐富文化遺產(chǎn)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性作出貢獻。廣宗縣是始皇帝葉落的地方,有許多關(guān)于始皇帝的傳說和軼事,其中也包括一些民俗、禮儀、節(jié)慶或民間藝術(shù)。這些傳說軼事是歷史的影子,也是歷史的記憶。比如,關(guān)于孔子留詩的傳說,其背景應(yīng)該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毀滅文化的控訴和反抗,是儒生們的愿望。而照壁上的留字應(yīng)該是方士們的杰作。因為坑儒中的人也有些是方士。這些傳說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體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是一種群體意識,是群體對秦始皇掃蕩古代文化的反感、控訴和詛咒,是對歷史事件思考的提升。
這些傳說應(yīng)該在甘肅天水、陜西雍城、咸陽、臨潼及始皇帝出巡的路經(jīng)處都有遺存。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十余年前已組織人員調(diào)查了秦陵附近的傳說,出版了《秦陵傳說遺事》。所以在2002年前后,我建議將始皇帝東巡路經(jīng)各地方的傳說故事加以收集。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當(dāng)然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便約了些同志共同進行,后因各種原因而未果?,F(xiàn)在,我仍然希望能盡快地去收集這些傳說故事,這些傳說依附于人身上,一旦人亡,這種傳說也便消亡。從古至今其消亡已不知多少,所剩孑遺,要求我們亟速地搶救。否則,將是很大的損失。張文立先生的文章《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博物館論綱—以秦俑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xué)論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對這些傳說故事的征集、研究、保護、傳播等發(fā)表了很好的意見,可供參閱。
此文入編《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秦俑學(xué)第七屆年會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Hash:48e4b9ae674c45817647e49c22dcf2c9b4f138e4
聲明:此文由 廣宗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