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縣子路墓是真墓還是假墓
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文物考古方面的探究與質疑歷來是史學界中最吸引人關注的事情,同時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事情。因為對于歷史上的所有存疑,只能通過抽絲剝繭式的據(jù)實考證,最后才能去偽存真,知其原貌。長垣、濮陽、清豐三處子路墓葬的真?zhèn)慰甲C亦是如此。在這方面,作為仲氏后裔的本文作者仲聿修先生引經(jīng)據(jù)典、史海鉤沉做了大量而有價值的細考譯評,為揭曉子路三處墓葬之真?zhèn)纹鸬搅恕跋扇酥嘎贰钡淖饔茫瑢嵖芍^仁孝之善舉。同時,作者其他兩篇關于長垣子路墓祠書院的文章是對長垣有關子路史跡的較好挖掘與闡述,在此一并錄入本輯,以便世人了解長垣豐厚文化,體察先哲襟懷。 先賢仲子路,在譜牒事實的層面上,算是天下仲氏的第一世祖,《(道光)濟寧直隸州》稱其后裔為仲子世家,則此子路墓,便可以稱作是仲子世家始祖墓。目前全國的子路墓已知的有七處。最重要的要數(shù)長垣、清豐、濮陽的三座子路墓。明朝末年仲氏族內刻有《仲子三墓志》一書,保留了大量三墓文獻。 長垣縣子路墓是真墓還是假墓?
先賢仲子路與長垣關系密切,因為他曾擔任過蒲邑(今長垣縣)的令宰,相當于后來的縣令。《孔子家語》記載,子路為蒲宰時,孔子到訪,有三善之嘆,迄今為止,多地自稱子路后裔的仲氏族人還爭先恐后地以“三善”為堂號,以分享祖先的光榮。但如今,由于古墓年久失修,甚至湮沒。世人大都曉得河南濮陽90年代建有豪華的子路墓祠,卻很少有人知道河南長垣縣、清豐縣也曾有仲子路墓祠。至于,知曉山東莘縣、河南滑縣也曾有子路墓的人就更少了。然而,在古代,因《仲子三墓志》一書的刊行,濮陽、長垣、清豐子路墓幾乎盡人皆知,而在三墓之中,長垣縣子路墓祠的重要性更是不亞于濮陽子路墓。
由于宋代以前印刷術不發(fā)達,文獻記載很少。檢點如今現(xiàn)存的文獻,最早提到長垣縣子路墓的是東漢班昭的《東征賦》:“到長垣之境界,察農(nóng)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悟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wèi)人嘉其勇義兮,迄于今而稱云。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薄耙嗌衅淝饓灐?,一個“亦”字,揭示了當時仲子路、蘧伯玉的“丘墳”在長垣并存的史實。雖說當時的“丘墳”已然“生荊棘之榛榛”,近乎“丘墟”,但卻擋不住班昭發(fā)思古之幽情。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晉朝的《陳留志》記載了“蒲城有子路祠”。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北魏,此祠仍存,《魏書·地形志》也記載“蒲城有子路祠”。可見長垣蒲城的百姓對仲子路的敬重。
《陳留志》和《魏書》的記載,揭示了長垣縣子路祠獨到的文化價值,即長垣縣子路祠是現(xiàn)存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子路祠,濮陽子路祠要到宋代,才被文獻記載,濟寧子路祠要到元代才被文獻記載,泗水子路祠、清豐子路祠要到明代才被文獻記載。由此可見,長垣縣子路祠的文化價值是不可替代的。
到了宋代,此祠堂仍存,當時的《太平寰宇記》也記載了“蒲城內有子路祠”。到了元代,雖然戰(zhàn)亂頻仍,此祠卻神奇的保留下來了。當時的文獻記載:“自公結纓之后,蒲之民時而思之,父母祠而祀之,神明之者,有年矣。逮秦漢魏晉而下,六朝隋唐之間,天下不知其幾陵遲,而幾版蕩?!瓎蕘y后,獨此祠僅存”。
元朝至元八年,監(jiān)察御史王惲路過長垣蒲城,拜謁祠堂之后,撰寫了《重修河內公廟化緣疏》,呼吁重修這座千年子路祠,邑人薛某響應,“歲涓月除,朝經(jīng)暮構,至于一草、一芥、一瓦、一礫,皆手所自掇,而又執(zhí)契券以明公私,按圖志以杜侵冒。雖尺寸之地不得匿。若夫門三,其首榱棟已陳;廡兩,其旁階陛隨筑,骎骎乎見落成之漸。”濟南杜仁杰有記,立有石碑。
到了至元十八年,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賈汝霖“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河內公之神”,來拜祭長垣蒲城子路祠。賈汝霖的拜祭,也從側面證明了長垣縣子路墓祠的文化價值。
雖說之前蒲城一直建有祠堂,但因為蒲城并不是長垣縣縣城所在地,故而重視程度仍顯不夠。明朝洪武二年,因為水災,長垣縣縣城搬到了古蒲城附近,這為明清兩代長垣縣子路墓祠的屢次重修擴建埋下了伏筆。
然而由于元末戰(zhàn)亂,千年子路祠也受到了牽連,就連杜仁杰的石碑,也殘損不已,《長垣縣金石志》記載:“大明弘治八年歲次乙卯春二月既望,知縣杜啟等重立石于城東三里仲子墓前,高六尺,寬二尺七寸,正書字徑寸許?!?/p>
杜仁杰石碑樹立的位置,再次證實長垣蒲城千年子路祠和子路墓的關聯(lián)。即從魏晉南北朝就被文獻記載的長垣蒲城子路祠,其實就在長垣子路墓前,換句話說,長垣蒲城子路祠是墓祠。蒲城,在洪武二年之前,幾千年來都沒有做過縣城,故而荒廢成各個獨立的村莊。而長垣縣縣城雖然搬到了古蒲城,但畢竟幾千年的山陵變遷,很難做到長垣縣縣城和古蒲城舊址疆域完全重合。
而正統(tǒng)年間、嘉靖年間的地方志資料都記載:“(長垣縣)河內公墓,在縣東北三里,地名蘭堽?!碧m堽,也叫蘭堽里,是從古蒲城分化出去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村,現(xiàn)在叫岳莊村,位于現(xiàn)在的長垣縣城城東北,子路墓距離該村有100米。
其實,雖然文獻記載極少,但長垣子路墓大約在北宋時期已經(jīng)聞名天下了,這可以從他的名字“河內公墓”看出端倪來。大中祥符年間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南宋的時候改封衛(wèi)國公。而長垣縣子路墓一直被稱為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崇禎年間的《仲子三墓志》也是這樣被稱呼。這不同于濮陽和清豐,因為濮陽子路墓祠新建于明朝初年,此時子路沿用南宋時期獲得的衛(wèi)國公的封號,故而稱“衛(wèi)國公墓”,俗稱仲由墓。而清豐縣子路墓重新大修于嘉靖年間的知縣李汝寬之手,并新建有祠堂,此時子路已經(jīng)被追稱為先賢仲子,故而清豐子路墓稱仲子墓。
至于長垣縣仲子墓是否是先賢仲子的真墓,隨著歷史的演變有不同說法。最早的說法是“分尸而葬”。明朝正統(tǒng)年間的文獻記載“蓋子路死衛(wèi)孔悝之難,分其尸,故清豐縣與開州、長垣俱有墓以葬”。而正德年間負責修建濮陽(開州)子路墓祠的唐錦也說“清豐縣仲由墓,在趙讓村,仲由宰蒲時,死孔悝難,分其尸葬,此故開州、長垣亦有公墓”。正統(tǒng)年間,開州(今濮陽縣)子路墓祠文獻也稱濮陽子路墓葬的是子路的頭顱:“故老相傳:子路死分其尸,轉其首于此葬焉?!钡搅嗣鞒尉改觊g,此說仍繼續(xù)。開州知州王崇慶就說:“子路冢,在州北王合里,戚城之東。相傳子路孔悝之難,澶得其首葬焉。理或然與?”
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黃縣范聯(lián)芳作《仲子三墓志跋》稱:“先賢衛(wèi)公仲子路,山東卞人,仕衛(wèi)之蒲而殉難。民之不能忘也,或葬其元首,或葬其肢體,至有請其衣冠葬之者,以故有三墓云。一在開州、一在長垣、一在清豐。長垣,古蒲地。而開而清,與被乎三善者也。衛(wèi)公之入人深矣?!?/p>
可見,這分得更清楚:濮陽(古開州)子路墓,葬的是子路的頭顱,長垣葬的是軀體,清豐葬的是衣冠。
這種說法,在清代仍得到繼續(xù)。與子路嫡長孫同居吳江縣盛澤鎮(zhèn)的計東就說:“子路墓有三,俱在大名。一在清豐,祠墓俱廢;一在長垣,謂昔子路治蒲有惠政,蒲人乞其骸骼葬之;一在開州,謂孔悝支裂之,而澶人葬其首,今祠墓尚并存?!?/p>
但對于長垣的百姓和官員來講,這還不夠,他們要論定,此墓是真墓。據(jù)崇禎《仲子三墓志》轉引萬歷年間的長垣縣志記載:“《垣志》載:子路治蒲而死難于衛(wèi)都,則葬蒲為是。清豐、開州古戚地,因蒯聵居戚,后人誤以戚為子路死所處耳。《檀弓》記:‘子路醢之矣’,《澶志》謂:‘澶得其首’,凡此皆未可信也?!鄙兑馑寄??也就是說,子路殉難地點是在衛(wèi)國的都城,而不是蒯聵所居住的戚城,戚城(即濮陽子路墓所在地)怎么會有子路墓呢?有也應該在衛(wèi)國都城和子路為官的地方啊,只有一個可能,戚城(即濮陽子路墓所在地)那個子路墓,那是假的,甚至都沒埋子路頭顱,我長垣的,才是真的。
萬歷年間,長垣百姓和官員的懷疑,似乎也有道理,據(jù)《濮陽文物志》記載:“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wèi)兵挖開濮陽縣戚城子路墓,發(fā)現(xiàn)是一個漢朝修建的古墓??脊湃藛T“從已露出的墓室中挖出鐵劍一件(殘)和多件陶器,其中有陶壺(口殘)、釜形陶鼎、陶錘各一件。從斷層可看到墓穴填土和墓上堆土均經(jīng)夯打,夯層清晰可見。墓室系小磚券砌,小磚長30、寬14、厚6公分。兩面著粗繩紋,從墓葬結構和隨葬物看,此墓最早建于東漢初?!彪m說戚城(即濮陽子路墓所在地)子路墓最早被文獻記載,南北朝《水經(jīng)注》就已經(jīng)記載了,但畢竟南北朝距春秋時期時間也老長了,靠不靠譜,還真兩說。至于長垣縣子路墓究竟是不是子路真墓呢?這個除了考古發(fā)掘之外,恐怕神仙也不知道。
但是仲氏后裔卻在譜牒里稱濮陽子路墓是真的。濟寧仲氏在明朝崇禎年間修的家志就說:“仲子墳墓,傳聞不同??贾唤y(tǒng)等志,質之仲氏家乘。其子孫祭墓歲一赴開,則在開州者,其遺骸也。蓋開州古為澶淵。魯僖公三十一年,衛(wèi)成公徙于帝丘,為今濮陽之墟,在開州治西南,則開州固衛(wèi)之都會地,今考開州地里,墓在州北七里。西南二里許為戚城,蒯聵所由入衛(wèi)者也。
東北三里許為蒯聵臺,其即蒯聵劫孔悝而登者乎?然則臺下正其死所,而長垣固古蒲邑,三善之惠在人,結纓之后,衣冠在焉,人不忍見,封土志思,世傳為衣冠之葬。清豐,即古頓丘地,于澶為近,當日亦蒲境,先賢德化所及,結纓之后,人不忍忘招其魂魄而藏之,情則然耳,世傳為招魂之葬。”但其實仲氏家志的編纂者,也忽略了“子路其實是死在衛(wèi)國都城,而不是戚城”的這一個歷史事實,僅僅靠明朝期間一座叫“蒯聵臺”的土臺子,就說子路死在那下面,簡直鬼扯。何況仲氏世系宋代以前完全是幾十代單傳,一條孤線,完全不合情理,正史和地方志所記載的仲氏名人,沒有一人能在譜上找到,相反,仲氏世系卻附會了大量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先,但若以正史和地方志對那些名人的生活年代和子嗣情況的記載對照一下,則大多牛頭不對馬嘴,甚至,某代和某代的生活年代都相沖突,可見現(xiàn)存仲氏世系是后世偽造的,大約偽造于宋代。限于篇幅,此處就不展開了,詳見《仲氏世系辨?zhèn)巍贰?/p>
雖說仲氏譜牒不靠譜,但很多人還是迷信了仲氏譜牒關于“開州戚城(即濮陽子路墓所在地)子路墓是真墓,葬骸骨;長垣子路墓葬衣冠;清豐子路墓啥玩意沒有,招魂的”的新三分法。比如被《仲子三墓志》征稿的嘉善人曹宗鄭就寫了一首詩,題《子路守蒲因孔悝之難而死有葬元葬衣冠葬招魂三墓故名》,很多被征詩者,也都受到了這個影響,以至于《仲子三墓志》里出現(xiàn)了長垣子路墓是骸骨墓(從明朝初年傳承有序的說法)和衣冠墓(仲氏后裔編造的說法)兩種說法,兩種說法并存,可見,古人也鬧不清楚。現(xiàn)在濮陽市部分政要到處宣傳濮陽子路墓才是真墓,其實很可笑。
還是吳江盛澤人計東說得好:“先賢祠墓故跡不必考其所從來及真贗虛實,但系之以先賢,則當起敬起愛修葺之,使勿壞。善乎!蘇文忠之為韓文公潮州廟碑也。曰:‘公之神在天下,若水在地中,無往不在,今鑿井出泉,必辨其水性,曰此非某泉某源也不可汲,噫,過矣?!鄙兑馑寄??也就說,只要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圣賢墓祠,后人辯論誰真誰偽,純粹是吃飽了撐的,毫無意義,有意義的事情是:只要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圣賢墓祠,后人都要責無旁貸的修繕好維護好祭祀好,別凈整沒用的。
但如今,長垣縣子路墓,在經(jīng)過民國年間的黃河泛濫和新中國的“文化革命”之后,連墳頭都沒了,整個子路墓都被夷為平地,就別說祠堂了。作為仲氏后裔,天天自詡自己是子路后裔,圣賢苗裔,絲毫不考慮為重建長垣縣子路墓子路祠堂出一丁點力,光顧咧著大嘴說:“那個是衣冠墓,不是真的,家譜里都記載了,壞了沒關系?!庇谛暮稳??何況,長垣縣子路墓,其實比濮陽子路墓,更有是真墓的可能性。眼睜睜看著祖宗的真墓,從此消失無蹤,作為子孫,除了“數(shù)典忘祖”,恐怕沒有別的詞能形容了。
作者:仲聿修 錄自宋廣民主編《長垣文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Hash:ed4bc23e4e8e538c81cb31a2e847fa97efd00c02
聲明:此文由 杏壇閱微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