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文脈探尋:三川交匯周家口 滿城文化半城水

映象網(wǎng)訊(記者 金江濤 實習(xí)生 丁陽光)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故事,或是輝煌、或是衰落、或是繁榮、或有遺憾……皆是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回憶。周口,三川交匯、因水而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fā)祥重地之一。從明清時期的漕運重鎮(zhèn)到如今冉冉升起的“中原港城”,周家口經(jīng)歷滄桑巨變,記者希冀用筆鋒描繪周口文脈,溯源周家口,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

周口出土的遠古動物化石 來源:周口市博物館

周口,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片熱土,在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周口一帶河流密布,氣候溫潤、植物繁茂、萬物競翔、百獸出沒,曾出土的猛犸象牙、鴕鳥蛋等遠古動物化石,見證了此地萬物生長的景象。

六千多年前,文明的種子在周口大地發(fā)芽,在歲月的澆灌下,慢慢長成了參天巨樹。古老的“周家口”宛若一部史書,底蘊深厚,它一步步從六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中款款走來,在一路上留下了無數(shù)的印記。

滿城文化半城水,一城閱盡六千年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距今6500多年前,伏羲就率部落從今甘肅天水出發(fā),沿途或徒步或乘舟而行,來到水草豐美的黃淮平原腹地宛丘(今周口市淮陽區(qū))定居。在帶領(lǐng)部落長期遷徙的過程中,發(fā)明了舟桴,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從此可以跨越水域,開拓新天地,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自此人文肇始。

周口水灌臺遺址出土的彩陶罐 來源:周口市博物館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記憶和內(nèi)涵。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蜿蜒交匯而成的“周家口”,距今有4500多年的建城史、2300多年的漕運史,期間創(chuàng)造著物質(zhì)財富,塑造著城市的人文精神,如今早已是“滿城文化半城水”。

追本溯源,周口是中華伏羲文化、龍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陳楚文化、農(nóng)耕文化發(fā)祥地,也是全國聞名的戲劇之鄉(xiāng)、雜技之鄉(xiāng)、書畫之鄉(xiāng),享有“人之祖、史之初、國之根、文之源”、“華夏先驅(qū)、九州圣跡”的美譽。

詩經(jīng)陳風(fēng),千古傳揚;道德種子,播撒四方。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nóng)氏播種五谷,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歷史先賢雖已漸行漸遠,但他們留下的印記卻讓我們代代受益。

因水而生,緣起“周家口”

成風(fēng)化雨潤心田,水孕育了世界的生靈,推動了我們在生命長河中的航行,是它讓生命生生不息,水因此成了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周口“滿城文化”,也圍繞水的故事徐徐展開……

周口:滿城文化半城水 來源:祥子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多是城市的緣起,人與水、城與水一直存在著既適應(yīng)又矛盾的關(guān)系。通觀歷史,水既孕育和滋養(yǎng)了人類,衍化了文明,又因著大自然之力,不時泛濫成患,進而激發(fā)出人類逐于水、認識水、改造水、利用水的斗爭與融合。

周口與水的故事也是這樣一段“斗爭與融合”的歷程。采訪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他詳細介紹了關(guān)于“周家口”與水的故事。據(jù)介紹,周口作為三川之地,潁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潁河是淮河最長的支流,其中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jié),常漫決成災(zāi),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潁河還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歷史上洪澇災(zāi)害非常嚴重。

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傳說中他是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的父親名鯀,因“堵”治水失敗而被殺。公元前2033年,大禹繼承父業(yè),領(lǐng)導(dǎo)治水,他因勢利導(dǎo),以疏導(dǎo)為主的辦法治理洪水。大禹治水期間,兢兢業(yè)業(yè),日夜在外奔波,苦干13年,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最終治平了洪水。而潁河是大禹治水的河道之一,相傳大禹曾沿潁河?xùn)|下,在周口一帶治水,周口現(xiàn)存的水灌臺遺址,據(jù)《商水縣志》記載,水灌臺“古為大禹觀水臺”。大禹治水也為后來周口漕運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濱水而生、逐水而居、臨水而筑、詩意棲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選擇和追求,水系的演變對于人類空間聚落以至城市的形成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一如司馬遷在《漢書·河渠志》中所說:“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水與城的襟帶演變似乎也就成了自然和歷史的使然。

因水而興,民俗文化

漕運的興旺,帶來商業(yè)的興旺,同時也催生出多種不同民俗文化,周口的龍舟賽文化就是其一。清朝周家口的一位高官李擢英為父親祝壽,從杭州運回10條龍舟,在沙潁河三河口(又稱三江口,位于賈魯河、沙潁河交匯處)舉辦龍舟比賽。賽后,李擢英準備將舟運回杭州,周家口的商戶希望能留下幾條龍舟,可在每年端午節(jié)時舉辦龍舟賽,后李擢英為家鄉(xiāng)留下5條龍舟,供家鄉(xiāng)人舉辦龍舟賽。第二年,周口人就開始了自己的龍舟賽。

“水天一色”的周口夜景 來源:祥子

后來,周家口的龍舟賽聲勢越辦越大。周口龍舟改進后越來越具有當?shù)靥厣?,如?a href='/jisi/' target=_blank>祭祀用的古老的周口翎船文化元素融入龍舟,這些從南方帶來的龍舟經(jīng)本土化改造后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北方龍舟,一直到今天,老周口人仍將龍舟賽稱作“翎船會”。周口龍舟不斷變遷,龍舟賽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如翎船捕鴨、水上拔河、速劃比賽等,逐步形成周口獨有的龍舟文化。

除了龍舟文化,周口的飲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古代以農(nóng)立國,中華飲食文化是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chǔ)的。周口作為農(nóng)業(yè)大市,加上由古至今商業(yè)的興旺,自然少不了美食的陪伴。北方種植小麥為主,面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吃面講究很多,實質(zhì)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面條中。過生日吃“長壽面”;娶媳婦、喬遷新居要吃打鹵面,有湯有面有滋有味;農(nóng)歷二月二“龍?zhí)ь^”祈盼風(fēng)調(diào)雨順吃“龍須面”。不同時節(jié),不同的喜慶節(jié)日吃不同的面條。

河南燴面獨具一格,周口也不例外,走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吃碗燴面、呡一口湯,一些燴面老店的香味似乎能把人饞蟲勾出來。除此之外,周口也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胡辣湯就是其一,也稱其糊辣湯,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傳統(tǒng)湯類名吃,尤以逍遙鎮(zhèn)胡辣湯出名。誘人的香料、透亮的面筋、濃郁的骨湯,鼻尖只要一聞到就能感受到胡辣湯美味。河水東流、漕運興盛,人們帶著胡辣湯從這里出發(fā)走向遠方,胡辣湯因此得以盛行。

作為地方特色,“周家口牛肉”也是聞名遐邇。漕運的興旺、人口的流通,也使得周家口牛肉聞名于外,周家口醬牛肉“始于明,盛于清,香天下”,曾一度為清廷御用牛肉,位列老周口“八景四珍”之一,作為“有文化價值、有歷史沉淀、有工藝傳承”的周口美食,周家口牛肉在新時代也重新煥發(fā)勃勃生機,重溢千年鼎鑊之香。此外周家口灰培豆腐、關(guān)德功燒雞、悶糟魚、醬黃花菜醬蒲菜、炸肉盒等多種美食一直享有盛名。

周口,這座曾出現(xiàn)“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漢皋”繁盛景象的城市,如今已“滿城文化半城水,內(nèi)聯(lián)外通達江海”,一座充滿活力的“中原港城”新周口,這片充滿傳奇、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沃土,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款款走來!

Hash:ce132c27d2c40d7ddde662168932285b76f2667a

聲明:此文由 三川映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