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代有位將軍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說他“背信卻不棄義”

戰(zhàn)國時代,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人,背信卻不棄義,死后被兩國按照上卿的禮儀安葬,傳奇一生。巴蔓子將軍墓是一座傳聞已久的古墓,清朝至今,先后修補了5次,但爭論依然沒有停息:有人說巴蔓子的頭葬在湖北,身子在重慶,具體位置無法查詢,這里只埋葬了他的衣冠;還有人認為,具體史料越來越少,沒有人知道巴蔓子長成什么樣子,平時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兵器,因此,他已虛化成一個傳說。

巴蔓子墓俗稱“將軍墳”,坐落在渝中區(qū)七星蓮花池渝海大廈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負一樓)墓地為拱形石洞,面積約20平方米。墓由石條砌成六角形,棱高約1米。頂為圓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峽石碑,現(xiàn)存墓碑為民國榮縣但懋辛題,曰“東周巴將軍蔓子之墓”。

墓室及墓碑等風化現(xiàn)象嚴重。隱約能看出墓呈六邊形,全部石封。正中墓碑上篆書東周巴將軍蔓子墓,上款中華民國十一年二月吉旦,下款榮縣但懋辛題。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有本《蜀中名勝記》上這樣描述墓室所在的七星崗:“郡學后蓮花壩,有石磷石虎,相傳為巴王冢。” 后來發(fā)現(xiàn)了一些隨葬物品,證明埋葬的不是國王,而是將軍,因此這里也被老百姓叫做了將軍墳。

巴曼子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代巴國的將軍。生于東周末年的臨江城,巴蔓子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念其忠誠,改臨江為忠州(今重慶忠縣)。巴蔓子刎首留城處的古城墻位于縣城東門,現(xiàn)依然可見。

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身首異處,而能由兩國交戰(zhàn)以“上卿”或“諸侯”之禮為舉哀或安葬的將軍從古至今只有兩位,一位是三國時代的關(guān)羽,一位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巴蔓子。

現(xiàn)重慶巴縣雙忠祠有一對聯(lián):“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半p國士”即指巴蔓子將軍和秦良玉(巴蔓子,戰(zhàn)國時代中后期人,巴國將軍;秦良玉,明朝四川忠縣人,明朝末期著名的抗清女將軍)。

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載:東周末期,巴國將軍蔓子求楚國出兵平內(nèi)亂,許諾以三座城池相謝。亂既平,巴蔓子不忍國家割讓城池,“乃自刎以頭授楚使”,請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動,“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亦以上卿禮葬其身”。有詩贊其事曰:“刎頸高風懸日月,存城舊事邈山河”。

巴蔓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歷代皆有所修葺?,F(xiàn)存巴蔓子墓重建于年。現(xiàn)存墓碑為民國初榮縣但懋辛題,曰“東周巴將軍蔓子之墓”。

Hash:9c39afa39724d02102c96e80d07c20609f4b3bfb

聲明:此文由 撈史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