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快看睢縣村莊名稱的由來!

睢縣境內(nèi)唐以前村落難以確指.據(jù)傳有23處。唐宋以來佛教流行以廟、寺、堂名村者大增。唐朝境內(nèi)建村18處,今存名12處。五代、宋唯境內(nèi)建村現(xiàn)存46處,朱元璋建立明朝,為繁榮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移山西之民于中原,勵軍屯田46處,明朝共建村792處。清咸豐時,太平軍、捻軍相繼起義,清廷為堅壁清野,令地方筑圍打寨,境內(nèi)立寨94處,以寨為名的村落大增,清朝共設村落228處。

睢縣村落地名命名規(guī)律

1, 以姓氏為名。

如:張、王、趙、李等大姓,以宗族之姓氏命為村名,如:張莊、趙樓等等。如兩大姓合住一村,則以兩姓合并命名。如:薛楊,朱王等。

2,以建筑為村名

如:樓、黨、廟、寨、橋等??梢约毞譃橐韵聨讉€種類:

(1):以宗法制度下的祠堂姓氏為名。如趙堂、胡堂等。

(2):以佛道二教的寺廟為名。如:二郎廟、鐵佛寺、西陵寺等、

(3):以河流上的橋梁為名。如:李橋、張橋。

(4):以歷史名人、官宦建樓辟園為名。如:王樓、張樓、劉花園等。

(5):以軍事營寨為名。如:高莊寨、劉莊寨等。

3,以方位為村名

如:三里莊、五里廟、八里屯、十里鋪等。

4,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村名

如:長崗、馬河、秦口等。

5,以明朝時,軍屯所在地命名

明朝有軍屯制度,軍民合一生產(chǎn),故而,一面移民山西的來睢縣屯田,一面以軍隊就地為營開荒立寨。如:趙屯、楊屯、燕屯、牛營等。

6,以職業(yè)為名:

在古代,一技之長可以持家揚名,以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小手工業(yè)揚名的產(chǎn)品命名,如:田油坊,古時田家以磨油為名。如袁窯,古時袁氏以燒磚為名等。

7,以人名命名:

這類村子的名稱都是人名,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該人是該宗族的老祖宗或者建村之人,后人不忘其功德,以名立村。如:劉子明、王子耀。

(2)該人樂善好施,為人友善,村人紀念其功德,以名立村。如:王池、李天西。

(3)該人為官清廉,一塵不染,村人為歌頌其功,以名立村。如:郭子重。

8,以事件命名:

該類村子大都來源一個歷史故事或者神話傳說,如君王城,據(jù)傳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擊,住宿在此地,故得其名。如楊拐,元末該村楊某愛武,以拐退敵,所以用兵器和姓氏來作為村子的名稱。

9,以商貿(mào)中心命名

如:馬關集、姜集等。這類村落在古時,多以交通便利之地。

10,以官名為名

如:皇臺,明代黃埔鐘和任欽天監(jiān)(俗稱:臺官)。如楊進士,清朝康熙年間,楊家先后出了6個進士。

縱觀地名,極少有千年、百年不變的,地名演變,皆有其自然、社會、軍事、政治等意義。

如:平崗鎮(zhèn)馬營村,在明初,山東好漢馬四善用鐵耙兵器,勇猛過人,隨燕王北征有功,由汴城調(diào)至睢縣。在此扎營,故而得名馬營村。

睢縣地名演變規(guī)律

千年百載,滄海桑田,世界在變化,我們的人類生產(chǎn)、生活也在變化,所以我們居住的地名也在變化,如睢縣襄陵、帝丘。帝丘相傳是上古時代帝嚳(ku)墓地。而襄陵則為宋襄公的墓地。又如長崗鎮(zhèn)白莊,起初為明初白氏由山西洪桐遷移至睢縣,又筑樓,名村為白樓;大雁常來此地,為人驚嘆,視作吉祥庇護,更名為雁白樓;明萬歷時建雙塔,更名為雙白塔;清咸豐時筑寨,更名白家寨;又后來,寨主更名為白莊,延續(xù)至今。所以,地名的更換,無不和人類社會生產(chǎn)、生活變化而變化,探其演變規(guī)律,概有以下數(shù)種:

一,因姓而變

在古時,睢城西南有山崗,明朝光宗(1582年-1620年)時有儒生陳學師,因避水患遷到山崗上,遂以陳姓與崗命名村名為陳崗。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付鳳由河北邢臺調(diào)任睢縣訓導,致仕后落戶于此,于村東建火星閣,更毛崗為付閣至今。

二,因人而變

如徐成美,明朝大將徐達的后裔,隱居于睢縣,建樓,名大徐樓。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徐國朝攜帶家屬遷到縣城東河坡上,更大徐樓為東河坡。

三,因事而變

縣城西三十里有座寺院,北與白云寺相對,所以名為南大寺。后傳說劉秀被王莽所追趕至此,夜宿在寺內(nèi),遂更名為宿龍寺。后漢皇帝劉志遠葬于此地,因與東陵相對,更宿龍寺為西陵寺。簡稱西陵。

四,因官而變

明代張氏于縣城東十五里辟花園一座,名張花園。嘉靖(1556年)進士,山西按察使、浙江左布政司張一雯致仕后,居住到張花園,更名張花園為張布政司村,最后更名為張樓村。

五,因時而變

民國初年,為避“旗”字,全部將“旗”改“吉”,如尤吉屯、姚吉屯等。

六,因設置而變

古睢州城西北三十里,古有一崗,四周多榆樹,所以名為榆廂崗。宋時汴京,由京師去商丘的官道經(jīng)過此地,在山崗前立鋪(歇腳點),更名為榆廂鋪,簡稱榆鄉(xiāng)。

七,因災害而變

如城西三十里牛李莊就是明初李河春家族由山西洪桐縣遷移至睢縣,名為李河春村,嘉靖年,睢縣水患,李氏家族遷移到土嶺上定居,土嶺似牦牛,更名為牦牛嶺村。解放后,因為村名不雅觀,更名為牛李莊。

睢縣最古老的村莊

長崗鎮(zhèn)為:東張、西張、前趙、后趙,皆是西漢(公元前202年)所設。

潮莊鎮(zhèn)為:李清淵、馮莊,皆是西漢(公元前202年)所設。

平崗鎮(zhèn)為:崗下坡村為秦朝所設。

周堂鎮(zhèn)為:喬寨(遠古時代)、蘇營(春秋戰(zhàn)國)。

蓼堤鎮(zhèn)為:周龍崗(遠古時代)、蓼堤(漢朝

城關鎮(zhèn)為:北關村(秦朝)

匡城鄉(xiāng)為:匡城(遠古時代)蘇嶺(春秋)

后臺鄉(xiāng)為:夏莊(夏朝)

白廟鄉(xiāng)為:曹灣(春秋)

白樓鄉(xiāng)為:潘莊(春秋)

部分村鎮(zhèn)由來

1,潮莊鎮(zhèn)小劉村的來源:明朝成化年間,劉海忠、劉海誠家族由蘭邑(大概在棗莊附近) 鐵門寨遷至此地,乃以劉莊命名,后二劉分家,分居東北一偶之地的稱小劉莊,分大部分的為大劉莊。明朝屬于錦衣鄉(xiāng)中崗里,清朝屬鄭莊西社。

2,西陵寺的來源:西漢末年,西陵地勢較高,為山崗地形,所以名為東南崗。在佛教興盛后,在崗建寺,改名為南大寺。西漢末年,劉秀(東漢光武皇帝)兵敗,夜宿寺內(nèi) ,改名為宿龍寺。又傳說后漢皇帝劉知元埋葬在此地,更名為西陵寺。明朝屬錦翠鄉(xiāng),清屬西陵社。

3、西陵寺鎮(zhèn)朱王村來源:這位網(wǎng)友如果您姓朱,您祖先可是大人物哦,朱王村來源于宋代理學朱熹(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后裔。明初,由山西洪桐遷移至睢縣,以姓氏為村名,為朱村。明天啟年間,杞縣李店村王氏家族投親于此,居住在村子東面,最后經(jīng)過一些其他原因,兩姓分開,王氏另立一村為王莊,解放后,兩莊合并為朱王。

4、蓼堤鎮(zhèn)吳莊來源:x明朝初年,吳氏家族由山西洪桐遷移至睢縣,以姓命名為吳莊。清乾隆年間,李秉義攜帶家族由王莊遷移到吳莊莊北,立村李柏園,又后來,嘉慶年間,朱邵文、朱邵斌兩兄弟由朱寨遷移到吳莊。清朝末年,李柏園和吳莊合并,乃為吳莊。

5、河集來源:在古時,由河水流過,宋朝建村于河北岸,因靠近汴京(宋朝首都),人煙稠密,逐漸成為一個市集,名為河陽集。清朝咸豐三年,為防備農(nóng)民起義軍,筑寨,更名為河陽寨。清朝滅亡后,更名為河集。

6、孫聚寨來源:元朝初年,孫氏家族(應該為山西孫氏始祖)福、行二輩分(或人名,史料記載不詳細),由山西遷移至睢縣城西南二十九里孫樓。明初,有個叫孫聚的人,是山東丘子縣知縣,重義輕財,樂善好施,歸仕時,在孫樓筑寨,隨后其后代將孫樓改名為孫聚寨。明朝中期,張寨、王寨、小金港由于家族遷移等原因并入孫聚寨,更名為重興集。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打到睢縣,官府命修寨防備,為紀念孫聚,又更改回原名孫聚寨。

7、白樓的來源:丁氏家族(據(jù)傳為兩宋期間)居住此地,筑樓,稱為丁樓。明朝永樂年間,御前指揮使白鸞(luan)字伯尹,隨燕王北征,途徑睢縣直陽村(今蔡劉村)因行軍艱險,得重病,不能隨駕出征,永樂皇帝為表彰其功勞,賜田二百多畝于直陽。明朝中期,其后裔由直陽遷移到丁樓。明朝末年,丁氏衰落,白氏興旺,經(jīng)過一系列“你懂得的”的事件后,丁樓改名為白樓。清朝咸豐三年筑寨,更名為白樓寨,民國初年更名白樓。

8、胡堂鄉(xiāng)李窯來源:明朝萬歷年間,舉人黎國俊由縣城遷移至此地,后裔在黎國俊后,再無出舉之人,遂以燒窯為業(yè),得盛名,被稱為黎窯村。清朝乾隆年間,李氏家族為了躲避水災由河北大李莊遷到黎窯村,由于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黎氏消亡,更名為李村。后周堂大屯趙氏行五遷移至此地,仍稱李窯。

Hash:1c3c621d1c224948134a480e7668e0ac3dcb47bb

聲明:此文由 老家睢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