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鄧姓的繁衍遷徙史:族望昌顯,播遷天下

鄧姓源出古鄧國,現(xiàn)今的河南南陽一帶,是世界鄧姓發(fā)源地,鄧姓得姓以來,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遷徙分播,如今鄧氏后人已遍布世界各地,本文就客家鄧氏的繁衍播遷作一探討,請方家指正。

中華鄧氏的太始祖,是皇帝軒轅氏的二十七世孫曼公德陽。曼公德陽、曼系十九世吾離侯,是鄧氏的早期先祖。春秋時代,傳到二十二世明淵公,即鄧祁侯,于公元前678年,鄧國為楚所滅,痛失侯爵,沒了封地,輾轉(zhuǎn)遷徙,歷經(jīng)鄧州、新野、固始、河東、湖湘……西走漢中、四川,東奔湖北、湖南,南下江西、福建,遠播廣東、香港、臺灣,不少族人跨出國門,騰飛世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螽斯繁衍,瓜瓞綿延。經(jīng)過3200多年的發(fā)展,鄧氏族人遍天下,總數(shù)已達900多萬人,在全國100個大姓中列居27位。

客家人來自中原,歷史上五次南遷

第一次大遷徙是在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八王混戰(zhàn),流民起義和反晉王朝的斗爭,大大地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北方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少數(shù)民族乘虛而入,史稱“五胡亂華”。無情的戰(zhàn)亂、屠戮、饑荒和種族歧視,生靈涂炭,迫使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形成了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戶為主的南遷潮。

鄧氏族人也卷入了這股南遷巨流

五十七世鄧攸,諱伯道,河東平陽襄陵縣人,官至尚書、右仆射,并增光祿大夫,授予金印章和紫色綬帶。其兄鄧任早年逝世,遺孤綏景由他撫養(yǎng)。當時攸任河東太守,為人剛正溫和,清心寡欲,稟性謙恭,喜歡同人結(jié)交,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為官嚴明,清廉公正,頗得民心。

懷帝永嘉末年(312年)羯人首領(lǐng)石勒(后趙高祖,319-333年在位)反晉,鄧攸為避戰(zhàn)亂攜一子一侄南遷,全家被俘。后來僥幸脫逃,途中九死一生,數(shù)次遭遇劫難,經(jīng)過泗水,又被沖散,牛馬被奪,無法奔走,看來子侄勢難兩全,鄧攸毅然將親子純景系于桑園,留下書信,吁請仁人志士收養(yǎng),自己卻背著侄兒綏景逃至江南,避居于福建石壁都,即今三明寧化縣禾口鎮(zhèn)石壁村。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史話叢書》之一《鄧姓史話》12頁中寫道:“……鄧攸用肩膀擔其兒及侄子綏景以逃,估計不能兩全,以其兄早亡,特保全侄子,棄子而去……”這就是鄧攸在戰(zhàn)亂逃難中棄兒保侄,“桑園寄子”的千秋佳話,一直流傳至今,感人至深。攸公的高風高亮節(jié),義薄云天,光照后人,史冊飄香。

北宋后期,傳至八十六世鄧綰,登進士,相朝綱,協(xié)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因在神宗面前進諫,被頊帝責以“有失中丞直諫”,貶于虢州(今河南盧氏縣)。趙頊崩,趙煦即位為哲宗,降詔鄧綰出任鄧州。

鄧綰秉性剛烈,厭倦公牘,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跡泉州仁輔試劍鄉(xiāng),后裔遷回石壁禾口村居,客家鄧氏,續(xù)衍為“閩汀世系”,圖系為:綰—調(diào)元—洵武—肅—大猷,公認鄧綰為客家入閩始祖。 大猷又稱源祖公,妣陳、劉二夫人,生三子:長簡(小二郎)、次篤(小三郎)、三筠(小六郎)。長子簡公又稱建祖,先妣宋高宗公主為駙馬,后妣賴、秦二夫人,生三子:?。ㄊ焕桑?、佐(十二郎)、儔(十三郎)。

廣東潮州鄧氏南陽樓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俊公嗣裔10多萬人,廣布海內(nèi)外;儔公一支現(xiàn)住上杭湖洋通橋,一部分移居武平十方樂畬,已經(jīng)蕃衍20余代600多人。

佐公諱廷輔,號華寧,世居福建寧化石壁,登進士,官居指揮僉事,妣馬、駱二夫人,生兒子:一祠二顯,祠子失詳,傳顯(一說文顯、三五郎)一脈?!帮@公字日章,號耀堂,又稱望七郎,廩貢生員,敦尚詩書,誥贈忠義大夫,從寧化石壁經(jīng)上杭砂甫”(《中華鄧族史粵港卷》37頁)播遷廣東嘉應州,即今梅州市,卒葬梅縣畬坑入去15公里許小??游差^,“竹葉掃地形”,顯公妣朱(登、封)生三子:志圣、志賢、志齋。長子志圣,諱文齋,號天乙,生三子:孟、仲、季,后裔在潮州豐順縣大椹村立業(yè),有些播遷廣東省南海西焦。次子志賢,諱文輔,號夫乙,生四子,后裔原在長樂(即今五華)縣,后遷東莞、云南等地。福建南平松溪縣溪東村也有一部分志賢一脈裔孫。 三子志齋諱文淵,號太乙,登進士第,官任廣東提舉司,政績卓著,欽召升授按察、布政司使。

太乙公于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乙未歲,從福建寧化石壁都禾口村移居廣東潮州府程鄉(xiāng)(今梅縣)松口開基立業(yè),是為入粵始祖。卒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歲,享年99歲,葬于梅縣松口洋坑里(楊陂徑),昂天海螺形,是穴遐邇知名古墓,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五日,閩、粵、贛,周邊省市縣和海外宗親,云集于此,隆重祭奠,車流如鯽,人流如潮,場面十分壯觀,盛況相當驚人。

太乙公妣唐、豐、封、凌、蕭、巫六夫人,共生九子:文、行、恭、敬、仁、義、禮、智、信,現(xiàn)已蕃衍幾十萬人,播遷廣東梅縣、蕉嶺興寧、五華、龍川、惠來、普寧、大埔、豐順、平遠紫金、三河、潮州、長樂、惠陽、揭陽、樂昌、英德、東莞、饒平惠州、陸豐海豐海南、廣西、四川、福建永安、廈門等縣市,港、澳、臺以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福建武平縣大禾鄉(xiāng)鄧坑村有文公子孫近2000人,后續(xù)衍湍下峰、小坪坑、萬安賢溪,迄今蕃衍25代。

另一部分播遷松溪縣溪東鄉(xiāng)舉上村竹林下和西洋村田坪等地。長汀南門也有一部分文公子孫,長汀蓮湖羊牯嶺圭田羅坊還有一部風恭公子孫,其中一部分移居濯田街上村、大豐、黃伯田、大同鎮(zhèn)紅湖村等地。

入粵始祖志齋(太乙)公第九房信公子之孫子清(卜善)公,是饒平永善的開基祖。他的十五世孫振海、振河昆仲,早年遷臺,定居高雄。振海六世孫昆耀,現(xiàn)在是臺灣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務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客屬總會高雄市分會理事長、世界客屬總會副理事長。

近十年來,先后幾次回歸大陸,尋根謁祖,宗誼情深。 俊公次子六十五郎公,是上杭中都仙村的開基始祖。他的長子小一郎嗣裔播遷福州、江西、廣東等地,其中第三子希政,生子榮敏,榮敏生六子:東福、東祿、東全、東珂、東兆、東洲

明朝正統(tǒng)四年前后(1436-1440年),長子東福攜二弟東祿偕妻徙居廣東省翁源縣鴨嬤陂數(shù)年,更遷乳源梅花,即今韶關(guān)樂昌市梅花鎮(zhèn),已經(jīng)500余載,蕃衍25代,11000多人,后裔播遷樂邑、桂陽、興寧、江西崇義、四川廣安等地。

俊公五世顯宗,又名念一郎,妣賴氏生四子,長子梁智,徙居廣東省蕉嶺南礤富足村,現(xiàn)有100余人;四子福智嗣裔播遷廣東省高州市新垌鎮(zhèn)?!吨腥A鄧氏族史粵港卷》第394頁載:“始祖開泰原籍福建省上杭縣,世居蘇姑坑。于明朝成化年間奉調(diào)入粵,定居高州新垌,至今520余年,所繁衍裔孫散居五縣,樂業(yè)耕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有24000多人,以農(nóng)為主,從事工、商、學、兵的也不乏其人”。

另一支念一郎之子萬一郎,先從福建省上杭縣播遷廣東翁源縣龍仙鄉(xiāng)赤朱石開基,其四世孫鄧富移居英德縣竹徑都下太鄉(xiāng),現(xiàn)有一支派衍于清遠太和鎮(zhèn)黼脊村,子孫蕃衍,興旺發(fā)達。

(作者系福建上杭鄧氏宗親會原會長)

Hash:fe888c919f0a91d1f9b75c5d1caa07ae903c9b60

聲明:此文由 匹夫闖天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