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多寶鄉(xiāng)的千眼橋與錢公橋其實是兩座橋,你知道嗎?
千眼橋與錢公橋其實是兩座橋,一南一西,相距十多公里,許多介紹文章都搞混了。
在未修建新妙大壩前,也就是1961年之前,退水季節(jié)時多寶的民眾去都昌縣城都是由馬影湖經(jīng)錢公橋至縣城,而這錢公橋的來歷《都昌縣志》均有記載。明崇禎年間,南康府推官領都昌令錢啟忠親身感受此驛道之艱難,于是領倡捐奉。當?shù)囟鄬氞l(xiāng)排上許村鄉(xiāng)紳許君擢等人慷慨解囊,募工采石購木,親自主操,歷時兩年有余建成此橋。該橋長一千二百余米,橋頭兩端均鋪設了石子路。此橋竣工之時,辭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應桂對此大加贊賞,作《錢公橋碑記》,立于廣福庵旁。廣福庵后被毀,今人在原址重建,而錢公橋在建大壩時被毀,如今蹤跡難覓。
舊時都昌隸屬南康府(即原星子縣城,今為廬山市),因鄱陽湖阻隔,秋冬水涸之時只有老港才可以過渡,每逢雨雪,行人苦不堪言。明代末期,有當?shù)剜l(xiāng)紳集資建橋,從星子縣運來石塊,歷時多年,建成一石橋,這就是千眼橋的雛形(這段歷史無記載,只是民間流傳下來)。后至清嘉慶二年,時任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令劉達桂(今都昌多寶鄉(xiāng)劉便垅村人)返鄉(xiāng),看到石橋破敗嚴重,而行人經(jīng)此處無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甚至跌入泥水之中被凍死,即聯(lián)絡星子名宦黎世序等人,捐奉集資,成立“永濟會”,大修此橋。歷時五年,終將橋修復成功,因橋有九百八十三孔,當?shù)厝吮惴Q做千眼橋。為今后維修方便,劉達桂及其子劉輝彩等捐助上田二十畝,旨永濟會“每年收租與為歲歲修整之資”,并刻有永濟會字牌,豎蔣公嶺廟內,是為記載。后來又有當?shù)剜l(xiāng)紳高潤堂(多寶鄉(xiāng)西高村人)等捐資“永濟會”,維護千眼橋的修繕工程,由當?shù)貏⒓疑酱迦素撠?,每年水涸季?jié)都要派勞力維修,直至七十年代才停止。
古時,錢公橋和千眼橋均為都昌至星子、潯陽的茶桑驛道,也是溝通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的主要通道。兩橋相距有十幾公里,一南一西,相依不相連,故才有人誤將兩橋并為一橋,看似順理成章,實則南轅北轍。
Hash:1eecece020156d7e11e7ed34c5179b98b6f764cf
聲明:此文由 家在都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