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全省50支趙氏源流及先祖考證

“”

投稿

編輯 | 趙英雄

湖南姓氏從哪里來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代,不直接處于中央王朝管轄之下,境內(nèi)“蠻”、“越”族聚居,自成體系,基本上仍處在原始氏族社會的后期?!靶U”、“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過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極少的。據(jù)傳說記載,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黃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來中原華夏集團(tuán)和夏、商、周王朝勢力的威脅、排擠,于是進(jìn)一步往南流徙,從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蒼梧。同時,祝融部落的成員也從西北黃土高原南遷。在這些部落的不斷遷徙繁衍過程中,姓氏也在不斷分化增加。春秋戰(zhàn)國以后,湖南進(jìn)入楚、秦版圖,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國境內(nèi)的民族相繼南下湖湘,華夏族系和漢族成為主要居民,姓氏數(shù)也有較快增加。隋唐五代時期,湖南大多數(shù)時間戰(zhàn)亂少,社會比較安定北方人口繼續(xù)南遷,特別是“安史之亂”后,北方戰(zhàn)亂頻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來,湖南姓氏隨著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兩宋時期,湖南的戶、口數(shù)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難”,北方居民扶攜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經(jīng)浙江、江蘇江西轉(zhuǎn)徙湖南,尋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譜、族譜中的記載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口的增長和姓氏的變化情況,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個時期。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區(qū)仍為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余勢力所控制,朱元璋的軍隊與陳友諒舊部進(jìn)行了長達(dá)數(shù)年的拉鋸戰(zhàn),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jīng)寥寥無幾,使用的姓氏隨農(nóng)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勵東南各省居民遷入湖南,蘇、浙、皖、贛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涌進(jìn)湖南,遍布三湘四水,“從征”、“屯墾”、“宦游”或從事商貿(mào)活動,也有一批北方軍人因隨征“平蠻”而落籍湖湘的。筆者經(jīng)眼3000多部湖南族譜,60%族譜稱始遷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廣,又主要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廬陵、吉水南昌府的豐城、南昌諸縣,進(jìn)行了“江西填湖廣”的人口大遷移,湖南姓氏數(shù)也出現(xiàn)了一次大的增幅。令人遺憾的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姓氏數(shù)的統(tǒng)計資料。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封閉的社會狀態(tài)已經(jīng)打破,社會全方位開放,人口流動頻繁,姓氏數(shù)自然也不斷增加??梢钥隙ǖ卣f,今天的姓氏數(shù)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長沙嵩北鄉(xiāng)楊林塘趙氏

始祖添杰公,明朝由江西吉安因任職長沙府儒學(xué)遷湘,開基于長沙省垣趙家坪。族人分布于長沙嵩北鄉(xiāng)、湘潭、四川、陜西等處。至1948年,已傳19代,男女丁口約3000余人。民國初年創(chuàng)建宗祠于嵩北鄉(xiāng)楊林塘。

寧鄉(xiāng)扶沖鋪趙氏

始祖宋燕懿王德昭公,字日新,六世由汴遷居江西安福,十五派至德玉、德善、德瑄、德春、德英、德宗,于明永樂間自安福同遷楚之上梅(新化),分居城東滿碉、巖下山、海南溪、渣渡、璇塘、上渡江。德瑄公七世孫伯禹于明崇禎間遷寧鄉(xiāng)十都扶沖鋪,后衍為琳、瑯、球、琢四房。清道光4年(1824)建伯禹公祠于扶沖鋪。明天啟6年(1626)、清雍正3年(1725)、乾隆57年(1792)、嘉慶17年(1812)、1928年,玉、善、瑄、春、英、宗六房合修族譜,咸豐11年(1861)、光緒20年(1894),寧鄉(xiāng)伯禹公支另修族譜。老派: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學(xué)(十四字周而復(fù)始)。續(xù)派:仁澤光先業(yè),傳家慶益長,興宗時濟(jì)美,繼啟有淳良。

瀏陽趙氏

始遷祖德修公,為漢營平侯趙充國后裔,原籍洪州西山樂覺橋。南宋時宦楚,落業(yè)瀏西竹園沖。孫洪嗣分居井頭,今霞園、尚園、率塘皆其后裔。洪澄長子壬植,分居瀏北泉水廟,次子壬泰分居瀏西柏嘉山。清咸豐12年(1862)三支建總祠于柏嘉山,支祠一在率塘,一在泉水。同治10年(1871)三支合修族譜,1947年續(xù)修。派語:(自二世始)以洪壬萬庭,為子若卿成,蔭必望顯單,立良應(yīng)之文,添心常祐善,人貴自光宗,世業(yè)開宏運,英華慶國隆,篤懷基性厚,敏學(xué)定聲揚,禮讓敦倫重,忠貞繼緒彰,康平逢瑞錫,建樹著猷芳,后起家楨滿,先型代耀良。

湘鄉(xiāng)月城趙氏

望出山西聞喜,宋建炎南渡,鼎公在朝輔高宗,子汾公隱荊門無愁村。傳至惠山,始由荊門徙湘上。至庭輝公,諱源,又名輝三,于明洪武間自白田薛家沖徙月城。庭輝四傳分為六大房:文珍、思珍、碧珍、貴珍、景珍、智珍,景公外徙無考。至1948年,已傳22代,有族人一萬。文、思、碧、貴、智五房譜始修于明隆慶5年(1571),1916年五修。清乾隆5年(1740)創(chuàng)建宗祠于湘鄉(xiāng)縣治五十里之月城。派語:(自十六派始)相煥興先緒,士隆忠孝光,家傳維厚道,敬慎守成方,清簡官宜則,寬廉本克培,詒孫期學(xué)懋,念祖用基恢。

湘鄉(xiāng)界頭趙氏

譜稱始祖為唐嶺南節(jié)度使植公,四世光逢五季末避亂居越,復(fù)徙浙江衢州府。五世寧,由衢州遷潭州,居湘潭十四都狀元橋。七世知吉,以母葬衡山,遂居衡。十二世才美公,自衡山遷湘鄉(xiāng)之天井。才美公之孫朝益,元季時由深江橋徙主薄橋,復(fù)徙白洲,明洪武時編入民籍,卜居荊紫峰之趙家沖。后分為三大房:文璧、文軫為大房,正儒為二房,良賓、良貢、良楚、良齊為三房。譜以朝益公為第一世。清乾隆31年(1766)建宗祠于界頭。班序:(自十七世始)宗澤洪昌,家聲大振,學(xué)本修齊,士敦孝敬,俊彥云興,譽名鼎盛,先德克光,心田有慶。

雙峰深江趙氏

譜以植公為遠(yuǎn)祖。九代知吉公由衢州而衡,宦寓江西泰和。十四代才美,自衡陽徙湘鄉(xiāng)天井趙家坪,復(fù)居黃茅洞財沖(才美公以上世系與湘鄉(xiāng)界頭趙氏有異)。十六代至宗輔,字清甫,號瀜江,又號宣儀,行七,明正德4年(1509)由潭州卜遷深江,編戶立班派,派分仁、禮、潭、滿、珪、理、瑢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21年(1756),道光28年(1848)續(xù)修,光緒32年(1906)三修,1948年四修。

湘潭洄溪趙氏

一世祖殿先公,原居浙江饒州,宋時官茶陵衛(wèi)千戶,宋元祐3年(1088)自浙遷湘。八世青龍,卜宅湘潭洄溪。1943年六修族譜。

醴陵李婆塘趙氏

明天啟間遷此。族人分布于趙家間。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茶陵趙氏

始遷祖啟仁公,明洪武年間任茶陵知州,卸任后定居老虎山官倉坪(今思聰鄉(xiāng)境內(nèi))。

炎陵龍渣趙氏

始遷祖成隆公,任郴州瑤官,于清順治年間應(yīng)縣令李朝事邀請拒敵平亂,遂定居于此。

衡山趙氏

初祖植公,唐時為嶺南節(jié)度使,七代曇公,始遷衢州西安,十代至宋時清獻(xiàn)公趙抃,幼子棠公,原名峴,字輔微,少奉抃公致仕游衡,寄育于從叔紀(jì),居城前,遂為衡人。棠之子方,字彥直,宋淳熙8年(1181)進(jìn)士,累官荊湖制置使,謚忠肅。忠肅四子:蕃(董)、范、葵、蘭(嶷),蕃之后歸衢州,范、葵、蘭(嶷)之后遞衍為富、貴、榮、華、供、仁、樹、材八房。族譜一修失傳,明宣德元年(1425)二修,1929年九修。班行:(自十七代始)逢嗣履盛安而吉,恒聚雍和福自生,緒衍古潭綿世澤,祥鐘壽岳振家聲,瑩然品度昭唐代,卓爾勛猷懋宋京,佑我后昆常蔚起,前光克迪有嘉名。該族二十四代趙恒惕,字炎午,民國時湖南省長。

邵陽桐江趙氏

始祖唐貞元節(jié)度使植公,居關(guān)內(nèi),四世逢公居洛陽,五世靖公居越,七世曇公徙衢,十世抃公,十六世得勝公居金陵,十七世思文公居廬陵。十九世膺昌公,字允民,一字畢大,號桐川,初居營楊侯楊璟幕府,后授指揮僉事,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廬陵遷居邵陽萬安里圍子村,建宅桐水之旁。五傳支分天堯、天順、天貴、天華、天祥、天禮六房。清乾隆29年(1764)一修族譜,嘉慶20年(1815)、同治元年(1862)、光緒24年(1898)、1925年續(xù)修。舊班: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應(yīng)遇禎祥泰時逢世代成。新班:純孝品行粹,先儒訓(xùn)可尊,執(zhí)中斯協(xié)道,建績在敦倫,全受承恒性,遠(yuǎn)揚錫至恩,平原聲大著,清獻(xiàn)范猶存,紹德宜方玉,持身仰讀論,培植由來久,光前即裕昆。

邵陽趙氏

始祖宋清獻(xiàn)公,傳十世至應(yīng)舜、應(yīng)清、應(yīng)賢、應(yīng)麟、應(yīng)美、應(yīng)隆、應(yīng)海,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遷居邵陽安平、新寧太平、萬安、仁風(fēng)、安上。清乾隆18年(1753)一修族譜,嘉慶9年(1804)、道光24年(1844)、光緒13年(1887)、1919年續(xù)修。安平、新寧原班:思才應(yīng)必仲,友祖永興隆天元文漢楚,萬代富貴昌。萬安三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思邦永,定興國太上,明安政福新。萬安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賢正文冠,萬世禮昌新。萬安七甲原班:思才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應(yīng)遇正,祥泰時逢世。新寧二甲麟房原班:思才應(yīng)琮祖,必永從定國,安邦興隆維,萬代富貴昌。石子寨原班:思才應(yīng)必仲,友楚興隆定,天繼承求祖,世代富貴昌。合族派班:學(xué)宗純修品,行守名士訓(xùn),尚志可中立,存仁享榮慶。樹德先聲人,敦倫家綱振,紹澤宜厚本,光延傳嗣盛。補充閱讀:海南趙氏宗祠

邵陽萬安四甲趙氏

宋清獻(xiàn)公抃十世至膺舜,字堯夫,明洪武3年(1370)同叔父洗、智,弟清、賢、麟,從弟昌由江西廬陵縣遷邵陽,膺舜卜居安平鄉(xiāng)石井老屋,立戶趙堯,生九子:必禮、連、信、諒、富、隆、祖、良、珍,又分九房。必良又遷萬安棠夏橋,生楚通、楚廷。楚通立戶四甲,戶名趙晚;楚廷立戶三甲。清乾隆28年(1763)始修族譜,道光14年(1834)續(xù)修,光緒5年(1879)三修,1912年四修。雍正7年(1729)建宗祠于迴龍山,光緒17年(1891)重修。安平原班:思才膺必仲,友祖永興隆,天元文漢楚,萬代富貴昌。三甲原班:才膺必楚汝,再天斯邦永,定興國太上,民安政福新。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賢正文冠,萬世禮昌新。新班:學(xué)宗純修品,行守名士訓(xùn),尚志能中立,近仁方榮慶。

華容趙氏

始遷祖伏四公,元泰定2年(1325)負(fù)母帶子由湖北宜城遷居華容,長子文秀后人住東鄉(xiāng)小墨山一帶,次子文璇建業(yè)于城西蔡田鋪。后人星居全縣各地。清光緒26年(1900)合并定派:祖訓(xùn)欽承遠(yuǎn),宗功繼述長,傳家惟孝友,啟后在賢良。

湘陰文洲鄉(xiāng)趙氏

始遷祖維周公,明萬歷2年(1574)自山東曲阜宦游湘陰之文洲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20代,有2000人,分布于江蘇、湖北、長沙。宗祠在沙田坪。

平江朗坑趙氏

趙匡胤三弟匡美居南昌,為南昌趙氏之始祖。至十一世世賞公,率兵救文天祥,慷慨死節(jié),葬南昌。次子榮宗,諱若興,字千六,由南昌徙平江,初居?xùn)|土龍,立業(yè)趙家屋場,繼居長壽下市街,復(fù)遷朗坑。子孫散居城東,至七世分為八大房,惟一房萬爵公、七房萬賢公、八房萬和公世居此地,另五大房別遷。清嘉慶8年(1803)始修族譜,道光22年(1842)、光緒2年(1876)、光緒33年(1907)、1941年續(xù)修。派語:(自三十一世始)德積祥光遠(yuǎn),芳垂慶澤長,庭余蘭桂茂,千古紹書香。

平江白沙嶺趙氏

始遷祖兆清公,明建文3年(1401)自江西靖安遷此。至今族人5000余人。

常德趙氏

基祖第公,自明初年由福建福州府侯官縣糙米巷遷湖南常德武陵城西。族人分布于常德鄉(xiāng)村,桃源浯溪、木塘、青云、土東、云岳等鄉(xiāng)及桑植、慈利貴州、四川、重慶、湖北來鳳等處。至1948年,男女丁口20000余人。宗祠建于桃源縣青云鄉(xiāng)明月山下,支祠建于縣城東街。

桃源陬市趙氏

始遷祖積德公,明永樂2年(1404)自江西余干縣遷于桃源縣東陬市上街。至1948年,已傳24代,全族人口約300余人,分布于水田坪、老官、黃石及常德南湖坪等地。清同治7年(1868)建宗祠于上街關(guān)岳廟左。族譜創(chuàng)修于1937年。

桃源木塘趙氏

始遷祖綱、紀(jì)二公,明宏治2年(1489)自江西豐城同遷桃源縣東杜青村。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800余人,分布于北岡頭、柳樹下、雞籠山、水溪及常德南湖坪等處。宗祠在趙家河。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光緒7年(1881),1941年續(xù)修。該族名人趙季平,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石門趙氏

原籍江西豐城,后遷湖北松滋,清初遷石門。

張家界大坪趙氏

始祖皋公,江西南昌人,明景泰年間官湖廣辰州府沅陵縣巡檢。子洪公,遷居永定大坪。至1906年,已傳20代。

張家界趙氏

始祖操哥公,鳳陽人,明初有武功。子亮公,宣德元年(1426)官永定衛(wèi)右所千戶,遂著族焉。至1906年,已傳20代。補充閱讀:海南趙氏宗祠

桑植趙氏

始遷祖庸公,明洪武間奉令自浙江寧波府來征土司平定后自稱土王。后人分布在五里橋鄉(xiāng)之趙家崗、香臥塔及方家坪。

益陽趙家坪、火田垸、澗山趙氏

始遷祖萬臺、萬滸、萬卷三公,原籍河南祥符縣,明洪武10年(1377),臺、滸二公同遷桃源縣穿石,臺公又于洪武21年(1388)落業(yè)益陽蘭溪趙家坪,為長房始祖,后裔七支;滸公落業(yè)益陽火田垸東塘灣,為次房始祖。卷公與臺、滸二公并非同胞兄弟,元時遷居益陽澗山,為三房始祖。清咸豐之前三房族譜各修一次,咸豐8年(1858)因三公同自祥符遷益,三支合修族譜,稱三修,1997年七修。以蘭溪趙家坪松樹山臺公祠為總祠。該族名人趙先雅,為臺房彥 支十四世孫,清嘉慶翰林院庶吉士授主事分戶部江南司。咸豐新派:祖訓(xùn)良昭顯,家傳善繼承,文章貽盛業(yè),功德振芳聲。

益陽克讓村趙氏

先世初籍浙江,為魏國公趙孟頫之后,益陽舒塘始遷祖良公,至四派歷經(jīng)公,字文煥,進(jìn)士,由舒塘徙居常德。至九派思麒公于明末兵燹之余,由常德徙居益陽西南百里之許崇山峻嶺,地名克讓村。清雍正12年(1734)創(chuàng)修族譜,嘉慶23年(1818)、道光7年(1827)、光緒8年(1882)、1928年續(xù)修。字派:良永昌歷大洪子貴思原嗣玉邦庭文熙正世顯達(dá)應(yīng)朝綱詩禮。

桃江九峰趙氏

始祖孟 公,原籍河南,遷居江西,官湖廣。由 公留居荊州,遷居桃源花巖山,興嗣公又遷益陽杉木村,轉(zhuǎn)遷九峰(今屬桃江),為益陽始遷祖。五派衍為仕榮、華、富、貴、祿五房。1916年六修族譜。

桃江羅家坪趙氏

始遷祖璧公,元代由杭州遷桃江羅家坪黃桃村。

桃江書堂趙氏

始祖子玉公,字辛一,元至正年間由湖北松滋隨父遠(yuǎn)齡公宦游湖南寶慶,遠(yuǎn)齡公卒于任,時值元末亂世,子玉公乃卜居益陽書堂(亦曰舒塘,今屬桃江縣),生有三子:貴全、貴緣、貴賢。族人多分布在益陽、桃江、漢壽沅江、華容、南縣等地。明宏治13年(1500)一修族譜,其時人丁58人;清康熙32年(1693)二修,人丁658人;乾隆57年(1792)三修,人丁2074人;道光17年(1837)四修,人丁2167人;同治7年(1868)五修,人丁2663人;光緒24年(1898)六修,人丁3067人;1929年七修,人丁3645人;1994年八修,人丁7062人。全公祠位于楓山,賢公祠位于古李塘,緣公祠位于南湖托。派語:子貴思志仁,受克永同明,文章昌盛世,顯達(dá)定超倫,華國良宜學(xué),裕后須勤讀。

安化清塘鋪、趙家?guī)X、眉毛溪趙氏

始祖瑺公,名石琮,宋時人,因南北分爭而徙安化一都,其后裔徙居常安之峽溪。元至正年間,文祖公生子四:仕斌、仕清、仕祿、仕福,分居清塘鋪、趙家?guī)X、眉毛溪等處。族譜始修于清乾隆11年(1746),道光8年(1828)續(xù)修,光緒6年(1880)三修,1914年四修。派行:萬學(xué)成世正,永遠(yuǎn)立朝綱,忠良維國本,祖德發(fā)祥光,大啟崇先緒,鴻章錫慶長,賢能開鼎甲,盛烈佐隆昌。

新化太陽二都趙氏

始祖勝宗公,江西吉州安福人,明洪武時官臺州黃巖。其子榮承襲父職,調(diào)貴州黎平府伍開衛(wèi),明永樂2年(1404)奉詔下放屯田,始來新化太陽二都,附為軍籍。后人衍居于橫陽山南沖、廟前、鄧家溪、趙家坪、隆回等地。清雍正3年(1725)始修族譜,2000年五修。派語:忠端(清)文必源,應(yīng)大君世全,啟興燦耀明,桂馥蘭枝茂,芹香毓秀廷,光輝承祖德,裕后慶長齡,國盛禎祥集,智勇韜略雄,才華昌錦運,地靈豪杰隆。

新化趙氏

始遷祖德玉公,明永樂年間攜兄弟自江西安福徙長沙,后德玉公居新化城東下渡松山坪,其裔后遷居滿竺;德善居巖下樂田沖;德寅居海南溪,裔孫遷寧鄉(xiāng);德英居璇塘;德宗居上渡江松山坪;德春裔居渣渡、洋澤、臺西。明天啟6年(1626)始修族譜,1993年八修。派語:仁澤光先業(yè),傳家慶益長,興宗時濟(jì)美,繼啟有諄良。

汝城縣東趙家村趙氏

始遷祖華一公,明洪武29年(1366)自南京松江華亭縣汝城縣東。后裔萃若分徙縣南塘坑口趙家。十九世廷心遷縣東益將象形灣。至1932年,已傳24代,共60余人。

桂東瑤族趙氏

一支由廣東仁化遷酃縣龍渣,再徙桂東。一支落戶于黃洞南華,一支落戶于青山彩洞。

資興茶坪村趙氏

譜稱祖源南京七寶洞會稽山,后遷江西吉安府鵝頸丘,元末明初,先祖家根遷居酃縣,后裔清康熙元年(1662)由酃縣龍渣洞遷入郴縣永康鄉(xiāng)茶坪(今資興市碑記鄉(xiāng)茶坪村)。

藍(lán)山舜鄉(xiāng)荊竹河、黃南道趙氏

始遷祖財金公,唐時由廣西來。至1931年,凡21戶,男38人,女45人,共83人。

藍(lán)山趙氏

明洪武初年,瑤人趙景華自廣東連山江華江源。長子友德居下霧江天師廟山場;次子友旺居紫良源、高良源。友旺次子啟滿則居大橋白龜源。明弘治16年(1503),啟滿之子朝城、朝勝、朝友、進(jìn)驕及鳳流金、流喜、周芳由等三姓七人又遷凌江沖,自稱"本地人",史稱"高山瑤"。

藍(lán)山大源趙氏

始遷祖遜機(jī)公,明洪武年間由寧遠(yuǎn)藍(lán)山縣大源,子孫散居匯源瑤族鄉(xiāng)各村落。

藍(lán)山舜鄉(xiāng)屯上趙家趙氏

始遷祖統(tǒng)幸公,清乾隆時由廣東陽山縣遷來。至1931年,凡3戶,男11人,女9人,共20人。

藍(lán)山犁頭瑤族鄉(xiāng)趙氏

清咸豐5年(1855)從寧遠(yuǎn)遷藍(lán)山小源山(今犁頭瑤族鄉(xiāng))。

新田崇益鄉(xiāng)東西沅漕趙氏

始遷祖法善公,清康熙時自廣西避亂徙新田。至1948年,已傳12代,有230人,分布?xì)W菜園、東園漕等處。

新田長信鄉(xiāng)上鳳趙氏

始遷祖伯二郎,宋時自江西泰和因官遷新田長信鄉(xiāng)上鳳。至1948年,已傳32代,有50人。

溆浦覃村趙氏

宋端宗時由江西吉安府徙此。

溆浦栗子山趙氏

始遷祖廷柱公,原籍沅陵,元時徙此。

溆浦清水塘趙氏

始遷祖王、松二公,明時由沅陵同徙此。

溆浦鶴田垅趙氏

始遷祖貴公,明永樂2年(1404)由貴州五開衛(wèi)撥屯徙此。

溆浦橋江正街趙氏

始遷祖昌珥公,原籍邵陽,清乾隆9年(1744)徙此。

麻陽良善坪、坳頭坪趙氏

始祖得勝公,居南京,子二:思興、思文,因朝庭招賢,隨征過江西,卜宅廬陵,還遷金溪。明洪武元年(1368)興公四子才雋始由江西發(fā)跡,偕兄弟子侄徙居邵陽安平鄉(xiāng)萬安里。興公裔孫通公昆季由邵來麻編籍立戶,首遷小坡,后遷良善坪。通公子孫遷坳頭坪。后人分布文昌閣、拖沖、堯市、錦和、蘭村等鄉(xiāng)鎮(zhèn),至今全縣共1800余人。通公房系派語:單天亞必單,文廷單興國,學(xué)魁宗三單,清啟盛長福,家振(治)維體正,嗣茂繼先緒。洪公房派語:單三亞永單,單子廷勝國,萬士貴世大,宏光永保福,家振(興)維體正,嗣茂繼先緒。兩支合族續(xù)議:文開連代秀,和順致人昌,賢能繩祖武,名顯有嘉祥。

靖州趙氏

始遷祖希麟公,宋景定3年(1262)以宣教郎官靖州,沒為神旗將軍。至清光緒34年(1908),已傳26代。

這里

Hash:f35feebbd2032f08f44aeacab9954ad9ea0f23ac

聲明:此文由 趙氏宗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