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 智標塔及塔院重建工程隨想

如今的東山景區(qū)早已成了市民朋友

休閑的好去處

也常有人登上智標塔

遠眺四周秀麗風景

今天讓我們聽一聽黃斌老師當時

主持設計智標塔及塔院修復工程的經(jīng)歷

回望一段時光吧

注:本文原載于【海寧文博】總第七十一期(2018年12月編)「海寧市博物館建館60周年專欄」

智標塔及塔院重建工程隨想

文/黃斌

引言

寧縣遷治硤石,固因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通條件改變的互為適應,也似與硤川形勝的隱隱牽掛不無關系。東西二山,內(nèi)夾峙城區(qū)市河,外展望周邊平疇,氣勢勝周邊縣治多矣。東山為縣城制高點,其顛建有智標塔。登高攬勝,極目遠眺,平疇舒展,海岸隱約,其勢益增。東山之顛觀海峰頂,傳東晉即建有寶塔,“初名八福。宋僧智標重建” (注1),故后世以“智標塔”名。明清兩代屢毀屢建,及至民國,殘壞甚劇,1969年全面倒塌。千年勝跡,從此黯然。

21世紀之交,海寧市擬規(guī)劃、實施東山景區(qū)的恢復提升,重建智標塔提上日程。2002年底,海寧市規(guī)劃建設局委托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附設之古建筑設計研究院承擔智標塔的復建設計。2004年初動工建設,年底告竣。又二年,塔院復建完成。2007年,塔、院開放。東山景區(qū)在隨后的幾年內(nèi),也完成改造提升,成為海寧市民休閑娛樂又一美好去處。

如今,筆者主持設計的智標塔及塔院修復工程完工已十多年。古塔重光,塔院森森,游人如織,儼然成景?;叵肫陂g勞作與思慮,撰此小文追記點滴。

1

構思:合理評估作重建,不拘泥刻板

重建之前,智標塔所處地塊為電視塔占用,塔、院皆已無存。查閱地方史志及相關資料,知塔在明清兩代屢有毀建,民國時期所留照片顯示為清代風格。塔為八角七層,磚砌樓閣式,施副階。塔身周施腰檐平座,有擎檐柱做法。門龕隔面設置,佛像已無。塔頂為七重相輪做法,但已殘損。 (圖1-民國塔照片)

▲圖1-民國時期的智標塔

重建思路,在于時代風格的取舍及建塔材料的選擇。

智標塔既為宋代智標和尚所建,塔以人名,為延續(xù)歷史計,當復建為宋式。古塔之重建,應有充分之依據(jù),清末民國之記述更詳,照片的比對參照也更顯直觀,該塔且在明清兩代屢次重建,明清古塔的模樣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更為深刻、更可接受。因此,先期設計了宋式和清式兩種方案,供市民反饋、政府決策。古塔基址清理后,尤其是地宮發(fā)掘后,出土物的下限年代定格在宋元時代。為沿用地宮遺跡,也更符合古塔本名,方案最終定為宋式。

一般磚砌樓閣式古塔,限于塔體瘦高,如塔梯設于壁內(nèi)折上,則形制逼窄,僅容一人側(cè)身盤旋登臨。塔心室空間同樣狹小,無法作良好使用。重建工作,立足于在原址作形制復原。為保護、展示地宮構造,須將基礎架空,塔基不在地宮之上疊砌,而以斜樁支承塔身上部構造。整座塔身結構舍棄磚砌體砌筑方法,改為鋼砼框架結構,塔壁由此減薄,各層塔心室由此擴展,空間大為改觀,可作展陳空間。為保持古塔外觀舊貌,塔身層次不變,對徑放大,高度增加。塔身腰檐平座門龕等一應設置,符合傳統(tǒng)風貌。

塔為地宮而變,實為變通與融合。以塔身外在的古風包含塔筒內(nèi)腔的現(xiàn)代,是為古今一體的融合設計之舉。后期的塔院設計,為與宋式古塔協(xié)調(diào),相關建筑也設計為宋代風格。塔與塔院風格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增進美感。

文物建筑的復建,向以真實性為首要原則,追求重現(xiàn)原貌。而智標塔及塔院的重建,為保存古跡,而調(diào)整內(nèi)在設計,做到了古風重現(xiàn)、古今融合。是妥協(xié),更是挑戰(zhàn)。塔、院建成使用1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嘗試與探索是成功的。

2

地宮:保護好歷史遺跡,才會有傳承

古塔傳入中原本土后,不斷演變,其外觀形制向重樓杰閣躍進。但多數(shù)古塔,身在寺院不說,即便獨處郊野,也多保持向佛之心。因此,多數(shù)古塔有天宮、地宮等設置。即便智標塔周邊地勢低洼的平原上,哪怕浸泡在水里,古塔仍作地宮之制。 (注2)

據(jù)山之巔的智標塔,既為佛寺所屬,當有地宮。1949年之后,古塔雖傾頹,地宮仍保存。2003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海寧當?shù)匚幕奈?、?guī)劃建設等部門以及熱心市民的見證下,清理發(fā)掘了地宮,出土文物47件(組),年代下限在宋元時期。為古塔重建提供了年代風貌的設計依據(jù),也給地宮的保護利用制造了“麻煩”。

麻煩何在?一在于是否毀棄不用?二在于如何保護展示?

發(fā)掘清理地宮后,作為古跡的地宮形制依然。地宮為雙套筒方形石構,內(nèi)外重四壁均用五層紅色砂巖條石砌筑,每層依次內(nèi)收。地宮內(nèi)壁和石函間空間成回廊狀。內(nèi)筒(石函)為地宮主室,文物主要在此函內(nèi)出土。形制上,函中設三層佛臺,分別置放銅鐵磚石玉等器物。地宮上鋪兩層條石板,頂蓋巨石。地宮形制較為特殊。 (注3)雖然,考古清理的過程是一次“破壞”,但畢竟有限(去除上部蓋石而已)。與出土文物相比,地宮形制結構的重要性不在其次。作為智標塔及塔院僅存古跡,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實需要保護。

難處在于,智標塔的重建,須在此基礎上實施。直接壓放堆疊上部磚體,則地宮無法展現(xiàn)且會受損。為此,還專門考慮過重建之塔易地于一側(cè),地宮單獨保存。但這會影響到塔院的原始布局無法恢復。

為保護、展示地宮,設計放大了塔體形制,且改變材料、結構,采用鋼砼框架結構,懸空于地宮之上,對應地宮之上,另作夾層,以利俯瞰地宮形制。夾層的使用也與副階易作結構高度的對應。如此一來,保護、展示了地宮,也有利于后期塔院的總體布局。

在文物遺跡之上,加蓋保護性建筑,實例已多。21世紀初,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即直接將新塔矗立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峰塔遺址之上,實施效果也得到了公眾的認可。

目前,智標塔地宮覆罩于底層塔心室中,進入底層,環(huán)繞近周觀察,拾級上至夾層,更可俯瞰地宮形制結構。智標塔地宮的保護,沒有繞開所謂的“麻煩”,而是借鑒實例,較好地解決了保護與重建的矛盾,使古跡得到更好保護,傳統(tǒng)得以有效傳承。 (圖2-地宮發(fā)掘照片、圖3-地宮覆罩展示)

▲圖3-地宮覆罩保護

圖2-副階與地宮

3

塔身:恢復重建古建筑,應敢于創(chuàng)新

塔要稱“古”,須存古風、展古貌,即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物建筑的修繕,強調(diào)“修舊如舊”,以存其“真”。對于嚴謹?shù)幕謴托灾亟?,理當如此。而智標塔重建之前,早已傾坍多年,除地宮外,已無古物。事實上,人們對“古物”的喜好與追求,始終不輟。事隔經(jīng)年,筆者仍清晰記得當時規(guī)劃建設局領導的詢問與“懇求”:能否建得與原塔一樣?能否像原塔一樣,延續(xù)千年?作為重建工程設計者的我如實以答:純以磚石砌體重建,當可恢復原貌,延續(xù)長久。但這要廢棄地宮(不展示地宮),且塔身使用也多有不便。因為地宮保護展示的需要,設計最終放棄了磚砌體恢復方案,改以鋼砼框架填充磚砌體方案在古塔原址得以實施。

智標塔的重建設計,以存古風、展古貌為準繩,力求做到“形神兼?zhèn)洹?、“?nèi)外協(xié)調(diào)”,在設計中進行了諸多創(chuàng)新實踐。 (圖4-智標塔總剖面)

形制創(chuàng)新。智標塔原為宋代古塔,設有副階,這從留存至今的民國時期該塔照片可證。地宮發(fā)掘之前,對塔基所處位置也進行了全面清理,明確了塔基暨副階的具體邊界。設基座,則地宮受損且難以展示。為展示地宮需要,設計將該塔已無法實證的基座做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智標塔在地宮之外、各處塔角布樁,壁體(厚實磚砌改為框架填充)減薄勻留出的空間,成為環(huán)繞覆罩后地宮周匝近觀的回轉(zhuǎn)空間。為平衡內(nèi)部踏步壁龕等的設置,在塔身外側(cè)基座對應高度設置了平座式回廊,豐富了副階進入塔心室的觀瞻效果。這種基座平座式回廊做法,在浙江省內(nèi)已屬少見,但有跡可循、有例可援(建于元末的海鹽鎮(zhèn)海塔尚存孤例)。 (注3)因此,智標塔在全省古塔的重建中首開先例—--重現(xiàn)了基座平座回廊做法,為古塔增色添彩。

▲圖4-塔院總剖圖

結構創(chuàng)新。這在智標塔的基礎、框架、塔壁、塔檐、平座、門龕、階梯、塔剎等處充分展現(xiàn)。塔之基礎,以鉆孔法壓樁,將對地宮可能的震動破壞減到最小程度。八角立柱上升以后,逐層次第收分,立面曲線和緩,充分體現(xiàn)宋塔結構特色。塔壁以磚砌體,填充于框架立柱與各層橫梁、樓板之間,減小壁厚,增大空間。塔檐以轉(zhuǎn)角斗拱(橫出方向)鋼砼預制,補間斗拱全用木制,增強角部受力荷載,又盡量保持傳統(tǒng)材料應用及風貌維持。塔體無法再由壁內(nèi)折上,改為緣壁轉(zhuǎn)折攀升,其布局嚴格遵循壁內(nèi)折上塔梯的分段、分層布局,充分保持傳統(tǒng)。門、龕以間面、錯層布置,平衡整體結構,保證觀瞻效果,同時,每面恢復宋塔兼柱分隔形式,以合宋式。塔剎重鑄以生鐵為材料,力求古風。重要的是,塔剎底座穿行空間由兩層改為一層以擴展空間,卻在橫向作多層加強聯(lián)結。傳統(tǒng)剎桿木也改為不銹鋼無縫鋼管套接,增強承受力,頂層塔心室中,剎桿包鑲木料,儼然傳統(tǒng)樣式。

因此,智標塔的重建,在堅守傳統(tǒng)方面竭力維持,在創(chuàng)新傳承方面盡力施展,可謂兼顧古、今,平衡道、術。從實施的效果來看,除了因“害怕”山高風巨、塔壁淺薄(斗拱后尾支撐不足),施工時縮短檐出0.2米,導致層高與腰檐比例稍有失調(diào),遠眺欠佳外,總體效果良好。

4

塔院:保護展示促利用,需要好環(huán)境

佛塔多設塔院,也是管理需要。智標塔地處觀海峰之巔,局促之地,塔院也初備格局。據(jù)史載,智標塔自起建之時起,塔院俱存(一說山頂塔、山腳院)。

智標塔重建項目動議之時,雖僅作塔之重建,但塔院的資料收集、重建研究即同步展開。為便于管理,塔、院作集中建設。蓋寺塔互為依托,榮辱一體。智標塔既以“仿古”形式儼然矗立,塔院也就只能“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圍合鋪陳。東山海拔不高(僅86米),占地卻不?。?8公頃)。塔高可占其半,塔院可無法鋪陳半座山體。塔、院所處山巔,北側(cè)又是懸崖兀立,中間又為塔體占據(jù)。廣僅七畝之地,要滿足展陳、管理、旅游、服務等需要,只能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了。

如何化解布局難題?如何做到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方法不少,卻難以施展,那就這樣做:傳統(tǒng)結合現(xiàn)代! (圖5、6,塔院局部)

所謂傳統(tǒng):沿襲智標塔宋式風貌,將塔院總體風格設定為宋式風貌。突出塔身主體,南北延伸,布置軸線,強調(diào)重點。塔身居中,南設臺階之下的山門、照壁,北接拂云殿。相關的管理服務設施作東、西兩側(cè)的散點烘托。西側(cè)為主,倚翠軒、省心樓等綴以長廊、眺臺,弧形環(huán)列西北,可供俯瞰市容,對接西山勝景。東邊為輔,打造山林環(huán)境,東北角立依云亭可供遠眺鵑湖、東海。

所謂現(xiàn)代:整座塔院,因山林固有形勢,作散點式園林布置。在塔身西北與其他建筑之間的平地上,鑿水池,架小橋,設小徑,鮮花綠樹,掩映其中。各處建筑(尤拂云殿、倚翠軒、省心樓等處),均設地下構造,或拓展展陳空間使用,或結合消防公建布置等。事實上,后期塔身內(nèi)部及佛云殿等處的有關展示內(nèi)容及形式更體現(xiàn)了一點。

也可概括為以下四法:

一曰統(tǒng)合。寺塔一體考慮。展陳空間在塔身、塔院主體建筑均有布列。管理使用與公建設施的場地結合考慮,如水池頂面用作眺臺等。

二者因借。軸線不夠長、氣勢不夠足,就在山門之外延展為入口小廣場,設照壁引導空間邊界。場地不夠大、形勢太逼窄,那就圍墻鏤空,內(nèi)外借景;亭臺矗立,直逼邊界,遠覽勝景,移天縮地。

▲圖5-拂云殿

▲圖6-塔院西側(cè)

三是隱逸。塔院作為公共開放服務空間,須有駐足停留、解手緩急之處。塔院廁所設于西北高臺之下,需步梯而下,以求隱匿。若進得山門,可循西側(cè)小徑,過園池,臨眺臺,或踏步東側(cè)園地,登亭遠望,先覽美景,抑或舒緩急迫后,從容參觀游覽。

最后協(xié)調(diào)。塔院布局充分結合山體形勢,進行“內(nèi)外”的協(xié)調(diào)。登山之路迤邐南來,曲折輾轉(zhuǎn),智標塔若隱若現(xiàn)。登石階、過照壁,方知塔在眼前。塔院之內(nèi),山水、建筑、樹木、花草,美妙的園林環(huán)境將寶塔襯托得更加絢麗,渾不覺身處山巔。

塔院作為一種環(huán)境,對智標塔而言,確乎也只應起到輔助、襯托的作用。只是,經(jīng)過巧妙構思和精心營建,完全可以將二者更好的有機融合。再說了,哪一個“主體”,少得了“環(huán)境”的烘托和映襯呢?

結語

智標塔及塔院的重建雖已“時過境遷”,但追憶起來,點滴感受猶在腦海。對于曾經(jīng)的文物建筑,重建的思路原則應如何把握?因循守舊,“修舊如舊”?這“不符合”現(xiàn)狀使用。還是與時俱進,轉(zhuǎn)變思路,將傳統(tǒng)溶于現(xiàn)代?針對具體的對象,該做具體的分析思考與對待了。

在設計、落實智標塔及塔院施工的過程中,筆者同時對鄰縣的海鹽鎮(zhèn)海塔進行著全程的修復設計與施工指導。正如二者地宮的形制差別以及采取的不同處理方式(注5),我將智標塔設計重建為重傳統(tǒng)的仿古作品,而將鎮(zhèn)海塔嚴謹修復為重歷史的文物遺存。沒有厚薄之分,只是具體對待。

擱置圖板十多年了,智標塔及塔院儼然已成東山及海寧市區(qū)一景。每一次偶然路過或是登臨,總要想起:徜徉在塔院中、攀爬在塔身上的人們可曾看到了什么?又體會到了什么?

(作者簡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注釋

注1:(清)陳鳣:《硤石東山重建智標塔塔碑》,民國十一年《海寧州志稿》。

注2:海鹽鎮(zhèn)海塔地宮在塔身基座內(nèi),因周邊地勢經(jīng)數(shù)百年沉降,地宮清理時發(fā)現(xiàn)其底面已低于常年水位之下。

注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著:《海寧智標塔》,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注4、注5:黃斌:《鎮(zhèn)海塔保護修復研究》,《浙江省文物保護工程案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注5:智標塔地宮原狀展示,鎮(zhèn)海塔地宮覆蓋鋪裝。

來源:海寧市博物館n海寧市文保所

Hash:55097086aaf49368880087af70eddb4284dbfc2f

聲明:此文由 這里是海寧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