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建筑之一佛教建筑
佛教傳入上海的年代是在三國時期。據(jù)同治《上??h志》記載,龍華寺和寺前寶塔建于吳國赤烏年間(238-251)。有文獻記載,靜安寺也建于這個時期。
近代上海佛教的宗派有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藏傳密教等。
近代建造的佛寺主要有:圓通庵(1868)、慈修庵(1870)、新高昌廟(1878)、國恩寺(1881)、玉佛禪寺(1882,1917-1928)、留云禪寺(1892,1920重建)、護國禪寺(1901,1935年重建)、廣福講寺(1911)、上海佛教居士林(1923)、法藏講寺(1924-1929)、海會寺(1930)、圓明講堂(1935)、福緣禪院(1911)等。還有位于郊區(qū)的三官堂(匯秀庵,1856)、無為寺(1862-1874)、凈心庵(1875-1908)、定慧庵(1921)、慎修庵(1931)等。其他還有日本的東本愿寺上海別院(1976)、日蓮宗本圀[guó]寺(1904)、西本愿寺上海別院(1906)、身延山上海別院本門寺(1907)、高野山金剛寺(1914)、曹洞宗長德院(1917)、本門山上海佛立寺(1923)、妙心寺上海別院(1932)等。
龍華寺龍華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龍華街道,是上海地區(qū)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古剎。龍華寺的名稱來源于佛經(jīng)中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據(jù)傳龍華寺是三國時期孫權(quán)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然而有文獻記載可考的歷史是龍華寺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龍華寺更名為“空相寺”,如今尚有賜“空相寺”額、今寺碑殘石留存。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恢復(fù)了原名“龍華寺”。明萬歷二年(1574)賜名“大興國萬壽慈華禪寺”,寺名仍沿用龍華寺。1959年,龍華寺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靜安寺靜安寺,又稱靜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其歷史相傳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nèi)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靜安寺總建筑面積達2.2萬平方米,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構(gòu)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寺內(nèi)藏有八大山人名畫、文征明真跡《琵琶行》行草長卷。靜安區(qū)亦由靜安寺而聞名于世。靜安寺的建筑風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風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靜安寺是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上海市真言宗古剎之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玉佛禪寺玉佛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區(qū)安遠路170號,因寺內(nèi)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屬于禪宗臨濟法系,修習禪法,故又名玉佛禪寺。玉佛寺作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qū),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玉佛寺創(chuàng)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師。
玉佛寺1983年被國務(wù)院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 。
留云禪寺位于上海嘉定南翔鎮(zhèn),原名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四年(公元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到鼎盛,寺基擴大到180畝。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賜額“云翔寺”,故又易名為云翔寺。后因天災(zāi)人禍,寺廟毀損殆盡。目前能見證歷史的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nèi)的唐石經(jīng)幢和宋普同塔。
護國寺護國禪寺,坐落在今上海嘉定古城西門外,始建于南梁天監(jiān)年間,迄今1500多年歷史,是嘉定地區(qū)最早的寺廟之一。
上海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名中國佛教研究會、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敬業(yè)社,始建于1918年11月,地處中國上海常德路418號(近北京西路口),是中國著名的居士修學(xué)場所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大陸第一所佛教居士林。
法藏禪寺法藏講寺位于上海市盧灣區(qū)安吉路171號。1924年,由天臺宗僧人興慈法師創(chuàng)建。法藏講寺與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并成為上海四大叢林,也是上海唯一的天臺宗道場。
三官堂(匯秀庵)三觀堂位于上海虹口區(qū)江灣鎮(zhèn)萬安路359號的三觀堂,原名“三官堂”。三觀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本是一處道教活動場所。以后住院道士逐漸離廟,香火不旺。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時,改為佛教廟宇。上世紀60年代初尚有常住僧尼五人,已故法藏寺興慈法師曾卓錫過此廟。1989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成立以釋通霖為組長的寺廟修復(fù)籌備小組,由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出資、佛教信徒和社會各界的捐贈款修復(fù)寺廟。
無為寺無為寺,又名“吃素廟”,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間。地處于崇明區(qū)廟鎮(zhèn)米洪村,建筑面積為920平方米。
凈心庵又名“兆心禪院”,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位于浦東臨港地區(qū)泥城鎮(zhèn)。由凈船師太創(chuàng)辦, 初創(chuàng)時僅有觀音堂及草庵數(shù)間,尼凈善及其侄女三人。后來逐漸擴大至五十余間廟房,占地十余畝,為當時南匯縣最大的比丘尼庵。1990年,經(jīng)批準恢復(fù)為宗教活動場所,1992年重新修繕大雄寶殿。2003年5月,凈心庵被列為南匯區(qū)不可移動文物。
17定慧庵(1921),定慧庵位于浦東新區(qū)大團鎮(zhèn)永春西二路112號。定慧庵創(chuàng)建于1921年,因按當時南匯縣最大的比丘尼庵“凈心庵”的規(guī)格建造,故又名“新庵”。
慎修庵位于崇明縣港西鎮(zhèn)靜南村(原新引村)。
東本愿寺上海別院全稱是真宗東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別院。日僧小栗棲香頂?shù)冉?,是日本佛教最早在上海開辦的分院。光緒二年在北京路499號開設(shè),光緒九年移至境內(nèi)武昌路3號(今380號),是二層水泥樓房,中國人習稱“東洋廟”。它除進行宗教活動外,還開辦日文《上海新報》和《佛門日報》,興辦新聞縱覽所、診療所、育嬰堂、學(xué)校、慈善會、佛陀會、火葬場和墓地?,F(xiàn)該址建筑物為新筑,底層為店鋪,2層以上是民宅。
日蓮宗本圀[guó]寺光緒二十五年,初設(shè)于南潯路1號。民國11年,遷至乍浦路439號,為日蓮宗在滬的傳教所。曾發(fā)行《圣教》月刊。現(xiàn)該寺房舍猶在。猶在。磚木結(jié)構(gòu),日本傳統(tǒng)式和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相結(jié)合的折衷風格。建筑形制規(guī)整對稱,雙坡屋頂,主立面外墻采用水刷石墻面。入口雨棚采用日式卷棚屋頂,并有雕梁、斗拱、懸魚等構(gòu)件。
西本愿寺上海別院光緒三十二年八月,西本愿寺在文監(jiān)師路114號開院。次年設(shè)立龍谷會,開始對中國人傳教。民國20年,在乍浦路471號建成一幢花崗石寺院,作為參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暫存骨灰之用,民國33年增建9層高的佛塔。日本投降后,佛塔廢,部分寺房改為和平博物館?,F(xiàn)該寺半圓形穹頂及日式浮雕仍存,寺房已改作他用。
Hash:7b259082947502b4ae8558fc41d3183a4da8e47a
聲明:此文由 上海微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