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這座山不足百米卻堪稱“長江天柱”,是俯覽長江的絕佳之地
“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古人用雄渾壯闊的詩句描述安徽小孤山,當我們行至山腳時卻有一種“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感覺。因為眼前的這座山峰的海拔只有78米,甚至不足百米。這對于看遍大山大川的人來說,的確是一次新奇而又獨特的旅行體驗。
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縣境內(nèi),在長江那寬厚胸懷的襯托下,秀氣而又不失巍峨。
人們倚靠天然石洞建造了一座活色生香的山門,門前雄立的石獅威武肅穆。沿深邃的洞門進入,踏七十九級階梯探尋,神秘幽靜之感鋪面而來,行不久便能登至山腰一覽眾山小。
小孤山本是長江中一塊普通的石嶼,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反倒被打磨的越發(fā)攝人心魄。
泛舊的青石隱約還能看到雕刻的漢字,經(jīng)歷百年的風雨洗禮仍然向世人傲然地展示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由于面臨江水的原因,清新的風浪拂去空中的塵土,小孤山上的每個角落都干凈利落,一塵不染。
鴿子們停在屋檐休憩,巧合的是它們羽毛的顏色完美地融入了腳下的青磚黛瓦,和眼前的水光綠色組成了畫家筆下色彩艷麗而不張揚的畫面。
鴿子們歡快地在小孤山周邊飛翔,動人的嗡嗡聲響在四周不絕于耳。
煙波蕩漾的長江一望無垠,仿若一條巨龍橫亙在祖國大地上,清晰地勾勒出山間田野的偉岸身軀。翱翔的鴿子們猶如點點白帆,隨著影子的移動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人們總是喜歡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殊不知人類憑借高超的審美水平建造的景物更值得稱頌。半邊塔,又稱作送子塔,這座塔的誕生就是大自然與人類合力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半邊塔主體結(jié)構(gòu)為天然石壁,半邊嵌入石內(nèi),半邊露于室外,因其玲瓏精湛的外觀與獨具匠心的造型,許多善男信女紛紛到此虔誠求子,久而久之便稱這里為送子塔。
半邊塔旁邊就是許多年輕人最愛到訪的去處,一排排銅鎖結(jié)結(jié)實實地摞在一起,人們將美好的心愿緊緊地鎖在半邊塔下,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細小的愿望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每一位到來的游客都會在這里鎖上一段歲月,如今的小孤山已經(jīng)掛滿整整一排銅鎖。輕輕地扣動手中的銅鎖,不論心愿渺小與否都能在時間的積淀下愈發(fā)閃亮。
啟秀寺是小孤山上的一座寺廟,面積雖不能與五臺山等知名寺廟相提并論,但這里的建筑風格獨樹一幟,集徽派建筑精華于一身,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面朝長江,分外壯麗。
小孤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祭拜這里的山神一定能求得平安與富貴。從古至今,人們便將這里的山神視作航行的保護神,而發(fā)生在這里的動人傳說更吸引了無數(shù)香客前來瞻仰求福。
每年來這里上香求福的游客達六十多萬,尤其在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誕辰這天,上山朝拜求福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
在小孤山上還有烽火臺遺址,小孤山所在的地方也是長江之中的咽喉要地。
明代詩人曾曰:“半空巖石架高臺,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云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獨立于江心的小孤山三面環(huán)水,周身不過一里,雖然海拔不足百米卻能封鎖上下水浪。與江西彭澤縣的彭浪磯隔江相望,與江西石鐘山龍宮洞隔岸呼應(yīng),拔河而起的小孤山堪稱“長江天柱”。
小孤山最早出現(xiàn)于世人面前是源于大禹治水,相傳大禹行于此便將功勛刻于此地,秦始皇東巡時也曾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直到盛唐時期小孤山正式進入文人墨客的筆端。在小孤山的懸崖峭壁上有一處涼亭,名為觀濤亭,顧名思義,此亭能將萬千美景囊括眼中,端坐于長椅極目四眺,江流千里,是觀賞攔江石嶼海眼的最佳地點。
落榜進士:中國國家地理風景審評師,一個走在路上的背包客,也許有一天會和你擦肩而過。
【微信:wudan365】【微信公眾號:lvxing36524】【微博:@落榜進士】
Hash:c25df218301064ebde26dd4872e07351c1c6f552
聲明:此文由 落榜進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